六、中风
“中风”一病最早来自《内经》,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㖞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㖞僻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出血、脑梗死等疾病。因发病急骤,症见多端,病情变化迅速,与风善行数变特点相似,故名中风、卒中,其病位在脑,又称“脑中风”,与心、肝、肾密切相关。历代医家对“中风”认识颇多,病因病机不外乎风、火、痰、瘀。脏腑功能失调、正气虚弱、情志过极、劳倦内伤、饮食不节、气候骤变等几方面导致瘀血阻滞,痰热内生,心火亢盛,肝阳暴亢,风火相扇,气血逆乱,上冲于脑而形成本病。
恩师崔硕治疗脑中风有独到之处,他熟读经典,用药胆大心细,分期治疗,给我启发很大,随后我认真研究先贤张仲景、刘河间、王清任、唐容川、张锡纯,及日本汤本求真的有关经验和西医学内容,经数十年临床不断验证及完善,总结整理出一套关于中风的治疗经验,用于临床疗效较好,谨供同仁参考。
治疗中风时,一定要辨证分期施治。首先要辨中经络还是中脏腑。中经络虽有口眼㖞斜,吐字不利,肢体偏废或麻木,但意识尚清楚;中脏腑则昏不知人,或神志恍惚,伴见肢体不用。其次辨阴阳。阳闭有痰热痰火之证,如面赤身热,气粗鼻鼾,躁扰不宁,苔黄腻,脉弦滑而数;阴闭者有寒湿痰浊之象,如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苔白腻,脉沉滑缓等。最后辨病期。急性期为发病后2周以内,中脏腑可延长至一月余,多以西医治疗为主,中药治疗为辅;恢复期为发病2周后到一个月至半年之间,中药治疗很重要,同时配合针灸治疗、康复锻炼;发病半年以上为后遗症期,中药治疗也尤为重要。
急性期实证突出,应以急则治其标,损其偏盛为原则,常用平肝息风、清热涤痰、化痰通腑、升清降浊、化瘀通络及醒神开窍等法;恢复期当标本兼顾,标实为风、痰、瘀血阻络,本虚为气阴两虚,多以益气化瘀、滋阴化痰、解痉软坚为主;后遗症期多以本虚表现为主,故治疗以缓则治其本为原则,多以益气养血、滋补肝肾、活跃神经为主。
脑中风通过急性期与恢复期的积极治疗,大部分患者都会恢复,但仍有部分患者会留有后遗症,如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等,极少数病人还会有再复发的可能。此期宜补虚为主(补气养血),兼顾活血化瘀、化痰开窍、祛风固表。我常选补阳还五汤、地黄饮子或解语丹,并常用自拟益气散瘀化浊汤治疗中风后遗症。本方补气散瘀,化浊开窍,补而不滞,祛瘀而不伤正,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