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失眠

七、失眠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制定了中国成年人失眠的诊断标准:①入睡困难,入睡时间超过30分钟;②睡眠质量下降,睡眠维持障碍,整夜觉醒次数≥2次,早醒;③总睡眠时间减少,通常少于6小时。目前临床常用治疗失眠的药物复杂而且繁多,常用的药物有艾司唑仑、三唑仑、阿普唑仑、地西泮、劳拉西泮、唑吡坦、佐匹克隆片、右佐匹克隆、小剂量米氮平、小剂量曲唑酮等。由于有些药物有依赖及成瘾的可能性,所以一般不主张长期服用。

西医的失眠相当于中医学中的不寐。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常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多因情志所伤、饮食不节、劳逸失调、久病体虚等因素引起脏腑机能紊乱,气血失和,阴阳失调,阳不入阴而发病。病位主要在心,涉及肝胆脾胃肾,病性有虚有实,而虚多实少。治疗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为原则。

我在平素的临床工作中,应用自拟交泰二夏汤治疗心肾不交、痰热内生、阳不入阴之急性及亚急性失眠,效如桴鼓。

交泰二夏汤的组成:黄连6~9g,肉桂3g,制半夏9g,夏枯草9g,丹参30g,生龙骨30g。主要功效:交通心肾,引阳入阴。主治:心火旺盛,水火不济,阳不入阴而见的心烦不安,失眠多梦,腹胀口干,下肢欠温,舌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苔白微黄,或少苔,脉细弦数等。

此方取自《韩氏医通》的交泰丸和《内经》中半夏汤去秫米。方中以黄连、肉桂为君药,交济水火,取黄连苦寒,入少阴心经,降心火,不使其炎上;取肉桂辛热,入少阴肾经,暖水脏,不使其润下;生半夏辛散温燥有毒,故选用制半夏,主入脾胃兼入肺,能行水湿,降逆气。据《礼记·月令》记载:“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也。”其生当夏季之半,即夏至前后,夏至一阴生,为大自然阴阳交会之期,取象比类,格物致知,半夏可引阳入阴而使阴阳交会。《本经疏证》云:“半夏味辛气平,体滑性燥,故其为用,辛取其开结,平取其上逆,滑取其入阴,燥取其助阳。而生于阳长之会,成于阴生之交,故其为功,能使人身正气自阳入阴。”《本草纲目》记载:“半夏治腹胀,目不得瞑。”夏枯草,苦、辛、寒,归肝胆经,长于夏季暑气正浓之时,到长夏季节就会因成熟而枯萎。大多数植物都是在入秋之后才枯萎,而此药独禀天地之气,提前枯黄,能将金秋肃杀之气提前,所以它具有清肝火,散瘀结的作用。肝火得清,则能吸引阳气入阴,因此对阳不入阴、肝火亢盛的失眠病人,半夏配夏枯草,疗效特佳,故为佐药;丹参活血散瘀,除烦安神,生龙骨镇静安神,均为使药。此方寒温并用,辛开苦降,阳能入阴,阴平阳秘,失眠能除,精神乃治,临床辨证加减治疗各种失眠得心应手。

验案举例

案例1

患者王某,女,60岁,医生,2019年7月10日初诊。

失眠间作半年余,间断口服安定助睡眠,经常难以入睡,睡后易醒,心烦,可睡3~5个小时,甚则彻夜不眠,白天体力较差,腰酸腰困,潮热,经常口干口苦,舌苔少、暗黄,舌质略红,脉弦细。辨证:心肾不交,阳不入阴证。治法:交通心肾,调理阴阳。处方:交泰二夏汤加减。共5剂,3剂后自觉潮热、心烦减轻,5剂后睡眠明显缓解。后又辨证加减调理1月余,睡眠恢复正常。

案例2

患者李某,男,56岁,2019年8月12日初诊。

失眠半月余,入睡困难,烦躁、易怒,口干口苦,精神较差,舌尖红,苔微黄,脉弦。既往高血压、糖尿病病史10年余。近日血糖控制较差,餐后9.7mmol/L,空腹血糖正常。辨证:胆火扰心,心肾不交证。治法:清热安神,交通心肾。处方:交泰二夏汤合温胆汤加白僵蚕6g、葛根20g。5剂,患者药后睡眠质量明显提高,烦躁易怒减轻。自测餐后血糖7.3mmol/L,精神好转。后又调理1月,偶发失眠,精神佳,血糖维持平稳。

在失眠的分类中,顽固性失眠是较常见,属于中医学不寐范畴,而且与继发性失眠相比,它的治疗难度更大。顽固性失眠往往是由心理因素引起,临床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及维持睡眠困难,或彻夜不眠,日间疲倦,夜晚越想尽快入睡越难以入睡,心理冲突加重,从而产生紧张焦虑、情绪不稳、过度担心的情况,反之更易导致失眠,形成恶性循环。常用治疗失眠的药物大多都是镇静类药物,但这些化学药物的成瘾性和依赖性并不能帮助患者彻底治疗失眠,反而会使患者无法脱离药物形成正常睡眠,而造成患者失眠问题的加重。我认为患者失眠反复发作的主要病机为气滞血瘀,心脉瘀阻,阳不入阴。因失眠反复发作,与患者的情绪关系密切,且久病多瘀多痰,因此在治疗时多用加味癫狂梦醒汤活血理气、解郁化痰、安神定志。药物组成:桃仁20g,香附10g,丹参30g,青陈皮各10g,柴胡10g,半夏10g,通草6g,大腹皮15g,赤芍10g,桑白皮15g,炒苏子12g,炙甘草30g,生龙骨30g,代赭石30g(先煎)。

此方重用桃仁、丹参、赤芍活血化瘀;柴胡、香附疏肝解郁,青皮、陈皮开胸理气;半夏、紫苏子、桑白皮燥湿化痰,降逆下气;通草、大腹皮利水渗湿;代赭石苦、甘、微寒,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引阳入阴,配生龙骨重镇安神;重用甘草和中缓急。诸药配伍使得瘀血祛、气滞行、痰湿化,神志自安。

验案举例

案例1

李某,女,52岁,2016年4月5日来诊。

失眠烦躁反复发作4年余,伴双侧太阳穴刺痛,现服用地西泮每日3片、黛力新1片等多种镇静催眠药,一天只能睡1~3个小时,甚至彻夜难眠。现患者目光呆滞,眼圈紫暗,舌紫暗,苔白腻,脉弦。给予加味癫狂梦醒汤加减间断治疗1月余,失眠明显好转,每天可睡5小时,头痛消失,精神转佳,未再服用镇静药。

案例2

毛某,女,65岁,2017年8月17日来诊。

顽固性失眠反复发作10余年,加重2周。曾在多家医院神经内科诊治,诊断为失眠、焦虑抑郁状态,给予安神助眠及抗焦虑抑郁的药物治疗2年效差。患者精神差,目光呆滞,彻夜难眠或者仅可睡2~3小时,心烦易怒伴腹胀,烧心泛酸,舌暗,苔白腻,脉弦。既往有肠内多发性息肉病史。诊断为不寐,辨证为气滞血瘀痰阻证。治当理气化痰,解郁安神。以加味癫狂梦醒汤加减间断治疗21天,后期调理脾胃月余,以巩固疗效。之所以调胃者,是因为“胃不和则卧不安”。脾胃壮实,四肢安宁,脾胃虚弱,百病峰起,故调理脾胃者,医中之王道也。半年后随访,未再出现严重的失眠现象。

百病之中,气郁最多;百病皆因痰作祟;久病多虚多瘀。顽固性失眠的患者多有以上致病特点,加味癫狂梦醒汤活血理气、解郁化痰、安神定志,对于顽固性失眠患者属于气滞血瘀痰阻者,效果甚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