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胆复胃汤
【组成】半夏10g,茯苓10g,枳壳10g,竹茹10g,陈皮10g,白及15g,乌贼骨20g,浙贝母10g,延胡索10~15g,蒲公英20g,生姜10g,甘草6g。
【功效】利胆和胃,化痰祛瘀,敛疮生肌,制酸止痛。
【主治】胃炎、食管炎、消化性溃疡、胆囊炎等属湿热瘀阻、肝脾不和型者可辨证加减。主要表现为胃痛、脘腹胀满日久不愈,反酸纳减,呃逆,嗳气,面黄形瘦,吐血便血,舌淡体胖,苔腻黄白相兼,脉弦或沉细或滑数。
【方解】胃病多由情志不舒,饮食不慎导致肝胃不和,湿热中阻,气滞血瘀,痰瘀成疡而成。故治疗当以利胆和胃、化瘀祛浊、敛疮生肌、制酸止痛。本方以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胆腑》的中“温胆汤”化裁而成。《黄帝内经》云:“胆为中精之腑……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若肝胆功能失常,胆的分泌与排泄受阻,就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而出现厌食、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胆腑以清净为顺,喜和而恶郁,纵观温胆汤,方中半夏辛温,燥湿化痰,和胃止呕为君,竹茹甘而微寒为臣药,半夏、竹茹相伍,一温一凉,化痰和胃,止呕除烦;枳壳辛苦微寒,降气消积,除胀为佐,陈皮与枳壳相合而理气化痰之力增;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生姜调和脾胃,且可兼制半夏之毒;甘草调和诸药为使;针对消化性疾病的病理变化,配伍蒲公英清热解毒(药理研究证明蒲公英有消除幽门螺杆菌的作用);乌贼骨、白及托疮生肌,制酸止痛,是治疗溃疡的主药;延胡索镇静止痛。总方利胆和胃、化痰祛瘀、制酸止痛、敛疮生肌,一温一凉,辛开苦降,能使清气升,浊阴降,是治疗消化性疾病的有效方剂。
【加减】口干、口苦、胃灼热、反酸加黄连、吴茱萸;胃痛、泛酸明显加瓦楞子、浙贝母;十二肠溃疡伴不全梗阻加生蒲黄、五灵脂、制大黄、芒硝;胃痛隐隐,痛有定处,喜温喜按,面黄肌瘦,吐血便血,舌暗,苔白,脉沉弦,加黄芪、桂枝、白芍、山药;胃脘胀痛,痛引两胁加柴胡、佛手、川楝子、川朴、炒莱菔子。
【验案举例】
案例1
丁某,女,53岁,2015年12月11日来诊。
主因反复脘腹疼痛2年,加重半月,伴胸胁窜痛,泛酸,胃灼热,口吐涎,舌苔黄腻,脉弦数。诊断为胃痛。辨证属湿热瘀阻。在市医院做胃镜: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伴糜烂。给予温胆复胃汤加减治疗5剂后,患者疼痛明显缓解。为进一步巩固治疗,继服此方10剂后,疼痛消失,泛酸、胃灼热较前明显好转。偶有饮食不节而复发。再调上方二十余剂,半年后复查胃镜:未见明显异常。
案例2
韩某,男,49岁,2013年12月16日来诊。
主因反复胃脘隐痛10余年,伴胃灼热,泛酸,腹胀,舌边尖红,苔白腻,左脉弦、右脉弱。2013年在某医院做胃镜:食管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十二指肠溃疡、Hp(-)。服用溃疡胶囊、奥美拉唑、康复新液等效差。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科就诊。诊断为胃痛。辨证属湿热瘀阻型。给予温胆复胃汤加黄连6g,吴茱萸2g,莪术10g,鸡内金15g。服药6剂后,患者自觉胃脘疼痛明显缓解,胃灼热、泛酸减少,时有腹胀,情绪波动加重,舌苔白,脉弦。继用上方减黄连3g,加柴胡10g、川楝子10g、佛手10g。用上方加减三十余剂后,患者疼痛泛酸基本消失,腹胀除,食欲增,1年后复查胃镜:食管炎、胃炎、胃部肠化生消失。后因患者出现口吐涎沫、胃脘受凉后隐痛,再次来诊治,查看舌脉。辨证为中焦虚寒证,给予吴茱萸汤加香砂六君子汤温胃散寒,健脾开胃。加减用药十余剂后,患者诸症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