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小儿哮喘案

九、小儿哮喘案

朱某,女,5岁,2019年7月6日初诊。

家长代诉:患者咳嗽、咳喘反复发作2年余,加重5天。

现病史:患者2年前感冒后出现咳嗽、咳喘,受寒后加重,夜间亦加重,呼吸音粗,并反复发生咽痛、感冒。在本地三甲医院诊断为“支气管哮喘”,住院及门诊治疗多次。平素在家用布地奈德及特布他林雾化剂雾化治疗,日1~3次。5天前受寒后,喘息加重,故来诊。现症:患者形体偏瘦,咳嗽,喉中有痰鸣音,舌质红,苔白腻。

诊断:哮喘。

辨证:痰热蕴肺证。

治法:清肺定喘,化痰止咳。

处方:泻白散加减。桑白皮6g,地骨皮6g,山药6g,牛蒡子5g,杏仁3g,炒苏子3g,炒莱菔子3g,瓜蒌6g,半夏3g,橘红3g,桔梗3g,鸡内金9g,焦建曲6g,甘草3g。5剂,颗粒冲剂,每日1剂,开水冲服,早晚分服。

2019年7月13日二诊:患者药后第四天咳嗽、喘息明显减轻。雾化减成每日1次。昨晚受寒后发热,体温为37.5℃,咽痛,咳喘,流黄涕。舌质红,苔白腻,脉浮数。辨证:寒包热证。治法:祛风散寒、宣肺清热、化痰止咳定喘。处方:炙麻黄1g,杏仁3g,生石膏6g,枇杷叶6g,金银花6g,连翘5g,桔梗3g,甘草3g。颗粒剂,3剂,每日1剂,水冲服,早晚分服。

2019年7月17日三诊:患者药后烧退、咳喘消失,雾化减为一周2次,近几日天气变化后未见明显不适。喉中仍有痰鸣音,舌淡,苔白。嘱二诊方加瓜蒌6g,橘红10g,鸡内金6g,白前3g。3剂,每日1剂,颗粒剂,水冲服,早晚分服。

2019年7月21日四诊:患者药后未见咳喘,雾化已经停用。纳差,舌淡、苔白,脉沉细。给予参赭镇气汤健脾补肾、降气化痰、止咳平喘。处方:党参6g,代赭石10g,生龙牡各6g,白芍6g,芡实3g,山萸肉3g,炒苏子5g,瓜蒌6g,冬瓜仁6g,桔梗3g,黑芝麻6g,鸡内金6g,甘草3g。颗粒剂,5剂,每日1剂,水冲服,早晚分服。

在发作期用麻杏石甘汤、泻白散宣肺清热、化痰止咳为基础治疗,缓解期则用参赭镇气汤健脾补肾、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治疗。按此方案间断治疗2个月后,患儿咳喘消失,感冒减少,食欲增进,体重增加,未再作雾化治疗。

按语:患儿,女,5岁,形体偏瘦,纳差,先后天都不足,脾肾两亏,且平素不注重调养,长期激素雾化治疗、反复感受外邪,痰邪伏肺,肺失宣降,发为咳喘。治疗时当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急性期以宣肺清热,化痰止咳为基础,缓解期则健脾补肾、降气化痰、止咳平喘,培土生金,子强则母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