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芽肿性乳腺炎案
李某,女,31岁,2019年7月29日初诊。
主诉:患者双侧乳房肿痛半月余,加重3天。
现病史:患者半月前因小儿多次撞击乳房后出现双侧乳房肿痛,右侧较甚,2天后右侧乳房肿胀疼痛加重,可挤出黄色分泌物。先后到市人民医院、市中心医院、山大二院及西京医院等诊治,并行穿刺,诊断为“肉芽肿性乳腺炎”,给予阿莫西林胶囊2片、每日3次,甲硝唑片2片、每日3次,内消瘰疬片4片、每日3次,并建议其择期行手术治疗或者激素治疗。患者口服上述药物1周未见好转,且病情有加重的趋势,未采纳手术或者激素治疗的意见。3天前病情加重,经人介绍,来我院中医治疗。现症:双侧乳房肿胀,疼痛,右侧乳房红肿较甚如台球大,质硬如石,边界不清,推之不移,有黄色脓性分泌物,患者精神尚可,善太息,情绪易波动,舌质暗,苔黄腻,脉弦。
查体:双侧乳房肿胀,右侧乳房6~8点可见不规则肿块,质硬如石,并可挤出脓性分泌物。
辅助检查:2019年7月21日于临汾市中心医院查乳腺彩超,显示双侧乳腺多发乳导管稍增宽,右侧6~8点方向腺导管不规则增宽,B1-RADS4分类。
中医诊断:乳瘤。
西医诊断:肉芽肿性乳腺炎。
辨证:热毒蕴结证。
治法: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排脓,佐以疏肝理气。
处方:半枝莲20g,白花蛇蛇草20g,山慈菇10g,重楼6g,玄参10g,浙贝母10g,生牡蛎20g(先煎),夏枯草10g,桔梗6g,穿山甲6g(冲),莪术6g,皂角刺15g,柴胡10g,瓜蒌15g,半夏10g,枳壳10g,甘草6g。5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2019年8月5日二诊:患者药后双侧乳房肿胀明显减轻,右侧肿块减小,如鸡蛋大,质较前软,左侧乳房刺痛,乏力,大便量较前增多,舌暗,苔黄腻减轻,脉弦。嘱效不更方,继前方加川楝子10g、延胡索10g,5剂,以理气活血止痛。
2019年8月11日三诊:患者药后左侧乳房憋胀消失,刺痛偶发,时间及频率皆缩短,右侧乳房肿胀减轻,肿块变小,如核桃大,质软,饮食及二便皆常,舌暗,舌苔黄白相兼,脉沉细。嘱上方去穿山甲、半枝莲,10剂。
2019年8月22日四诊:患者药后双侧乳房肿痛消失,右侧未触及肿块,乏力,仍易怒,舌质由暗变淡,苔白腻,脉弦。辨证为肝郁脾虚证。治法:疏肝健脾,佐以软坚散结消肿。处方:逍蒌贝散加青陈皮各10g,郁金10g,丝瓜络10g,山慈菇10g,鸡内金15g。10剂,以兹巩固,后每月间断服用逍遥散加减以疏肝健脾,预防乳腺炎复发,一年后随访,未再发作。
按语: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以乳腺组织肉芽肿形成为主要病理表现的乳腺慢性炎症,主要侵犯乳腺小叶,故也常称为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该病在临床并不多见,此病常见于年轻女性,疾病病程漫长,治疗不当病情容易反复,对患者的身心均易造成较大伤害。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西医处理存有争议,现如今治疗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为传统单纯手术切除方法,约占50%,复发率高达20%~30%;另一种为类固醇激素治疗,也易复发。患者对于上述治疗方案都有恐惧,因此求助于中医中药治疗。我认为此病的主要病位在肝,主要病机为热毒蕴结,治疗以清热解毒、软坚散结、疏肝理气贯穿始终。因多用清热解毒类苦寒药,久服易伤脾胃,所以用药时须健脾和胃,使气血生化源源不断,正气充足,土实则木牢,扶正则积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