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不孕症
(1)调经种子1号方
【组成】淫羊藿20~30g,川芎10g,炮姜8g,延胡索12g,五灵脂10g,赤芍12g,小茴香6g,桃仁12g,当归15g,没药8g,红花10g。
【功效】暖宫益肾,逐瘀止痛。
【主治】宫寒痛经不孕,经期基本正常者,经前数日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按之痛甚,经量少,经色黯黑有块,或畏寒身痛,苔白腻,脉沉紧。
【方解】本方为王清任《医林改错》的少腹逐瘀汤加减而成。方中重用淫羊藿,辛温散寒除湿,补肾壮阳为君药;炮姜、小茴香温经散寒除湿为臣药;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均为佐药,养血、活血、散瘀;延胡索、五灵脂、没药化瘀止痛为使药。
(2)调经种子2号方
【组成】菟丝子15g,熟地黄10g,砂仁6g,当归12g,川芎10g,白芍12g,丹参15g,益母草15g,白术15g,香附10g。
【功效】调经养血,益肾健脾。
【主治】月经不调不孕,月经或前或后,或先后不定期,闭经,经行不畅,或经量或多或少,或紫或暗或淡,或稠或稀等。现代医学多见排卵障碍性不孕、输卵管阻塞性不孕、免疫性不孕等。
【方解】人类的生育有赖“肾-天癸-冲任-胞宫”之间的平衡协调,肾精不足是不孕症的主要病因,故方中选菟丝子,辛、甘、平,既能补肾阳,又可益阴精;用四物汤养血活血,益母草、丹参活血调经;配香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配白术健脾益气;配砂仁辛散温通,醒脾开胃,并可防熟地黄滋补之弊,此方药性平和,久服无害。灵活加减,疗效满意。
【加减】偏肾阴虚者,加女贞子、旱莲草、枸杞子、山萸肉;偏肾阳虚者,加淫羊藿、巴戟天、肉苁蓉、制附子、肉桂等;血热或相火偏亢者,去熟地黄,加栀子、丹皮、生地黄;脾虚湿阻者,加怀山药、薏苡仁、茯苓;肥胖者,去熟地黄,加苍术、制半夏、茯苓、陈皮、石菖蒲;消瘦兼虚火者,去熟地黄,加生地黄、丹皮、栀子、龟板;促卵泡生成者,加山药、紫河车、女贞子、旱莲草;输卵管不通者,加海螵蛸、茜草、路路通;黄体功能不足者,加龟板、山药、枸杞子、鹿角胶;促进排卵加泽兰、茺蔚子、王不留行、穿山甲等;雄性激素偏高者,去菟丝子、丹参、熟地黄,加赤芍、茯苓、泽泻、丹皮、桃仁。
【说明】调经种子1号方不宜久服,每月经来前取3剂备用,见血开始服用,如妇人有肝郁血虚者,可先用加味逍遥方6剂,然后再服调经种子1号方3剂。经后用调经种子2号方加减治疗。一般治疗3~6月可孕,如下次月经不来,经检查确诊为妊娠,不可再服此方。
【验案举例】
孙某,女,25岁,2016年4月14日初诊。
患者婚后3年未孕,在某三甲医院诊断为“附件炎、输卵管不通”,故来诊。平素月经量少,行经时腹痛,行经2天,色黑,有血块,易推后。末次月经为2016年3月14日。现症:月经即将来潮,伴少腹部胀痛不舒,腹部怕冷,余无不适。舌暗有瘀点,苔白,脉涩。诊断:不孕。辨证:宫寒瘀阻胞脉证。治法:温经散寒活血通经。处方:调经种子1号方加通草6g。5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嘱月经来时前三天亦可服用。
2016年4月19日二诊:患者行经3天结束,未见明显腹痛,量少,腰膝酸软,手足心热,口干,咽痛,舌红有瘀点,苔黄白相兼,脉细。辨证:肾阴虚证。治法:补肾清热。处方:调经种子2号方加女贞子10g,旱莲草10g,牛蒡子10g,丹皮10g,皂角刺10g,路路通10g。10剂。
2016年5月2日三诊:患者正值排卵期,手足心热、口干咽痛等症状消失,偶腰酸,腹部不适,有白带,量多,有异味,舌淡苔白,脉弦。辨证:脾肾两虚证。治法:调经养血,益肾健脾。处方:调经种子2号方加怀山18g,薏苡仁30g,桃仁10g,皂角刺10g,路路通10g。10剂。嘱行经前1天或见血来诊。如此加减调理3月后,患者家属欣喜来告,已经怀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