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炎伴尿潴留案

十八、膀胱炎伴尿潴留案

秦某,女,83岁,2019年9月30日初诊。

主诉:排尿困难20余天。

现病史:患者20余天前因便秘自行口服大剂量的“果导片”后出现腹泻、全身乏力及排尿困难,遂就诊于临汾市第一人民医院,被诊断为膀胱炎、低钾血症,给予插尿管行导尿术(并留置导尿管)、口服枸橼酸钾颗粒及输注抗生素抗感染药物(具体药物名称及剂量不详)住院治疗14天,病情好转后出院(出院时查血钾3.5mmol/L),出院后,尝试拔尿管两次,仍不能自行排尿,为求进一步诊治,故入我科。现症:患者全身乏力,需搀扶行走,双眼睑无力,结膜充血,排尿需借助导尿管,大便2~3日一行,纳可,舌质淡暗,苔白微腻,脉细。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20余年,平素血压控制平稳。

中医诊断:癃闭。

西医诊断:膀胱炎伴尿潴留。

辨证:脾肾双亏,湿热蕴结。

治法:益气健脾,滋阴清热,化气利水。

处方:滋肾通关散合春泽汤加减。黄柏10g,知母10g,肉桂3g,猪苓10g,茯苓10g,泽泻10g,白术10g,西洋参3g,车前子10g,通草6g,柴胡6g,桔梗10g,水蛭3g,王不留行10g,甘草6g。8剂,水煎400mL,早晚分2次温服。

2019年10月11日二诊:患者全身乏力症状明显好转,可自行行走,但出现尿频、尿急症状,无明显尿痛。10月7日(临汾市第一人民医院)复查尿常规:白细胞(+++)、潜血(+)、白蛋白(+)。10月6日拔除尿管后可自行排尿,纳可,舌质红,苔黄白相间,微腻,脉细数。综合分析病情后,考虑尿频、尿急为留置尿管时间较长引起的尿路感染所致,故以清热利湿、通利小便为治疗原则继续治疗。处方:金银花10g,公英10g,连翘10g,瞿麦10g,萹蓄10g,车前子10g,滑石10g,通草10g,灯芯草10g,山药15g,焦建曲10g,六月雪10g,当归10g,土茯苓10g,牵牛子2g,甘草6g。5剂,水煎400mL,早晚分2次温服。

2019年10月17日三诊:患者尿频、尿急症状较前明显减轻,无明显尿痛,偶有小腹坠胀及尿有余沥。10月16日(临汾市第一人民医院)复查尿常规:白细胞(+)、潜血(-)、白蛋白(-)。纳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继以补中益气汤合五苓散加减治疗。

按语:此患者因通利过度致脾虚,而使清气不能上升,浊阴难以下降,小便因而不利所致;年老体虚,加之住院治疗输注抗生素,虽然感染得到控制,但损伤肾阳,命门火衰,气不化水,是以“无阳则阴无以化”,而致尿不出;气化失司,水液代谢失常又引起湿热、痰瘀等病理产物的产生,湿热久恋下焦,导致肾阴灼伤。故给予具有清热滋阴,振奋肾阳气,化气行水之功的滋肾通关散合春泽汤加减治疗。其中黄柏苦寒,入肾、膀胱经,善清下焦之热,且能使热去而津存;知母苦寒而质润、多脂,寒可清热,以增强黄柏清泄下焦邪热之功,且可滋阴养液,使津液得补,阴足阳化,气化出矣;肉桂辛热,可通阳化气,使膀胱气化得行而小便自通,西洋参补气养阴,以复调水之效,白术、茯苓健脾利水,助西洋参补气行水;猪苓、泽泻、车前子、通草利水通淋,王不留行、水蛭活血散结以清除痰瘀之病理产物,柴胡、桔梗升清气而降浊阴。诸药配合,共奏益气健脾,升清降浊,滋阴清热,化气利水之功。二诊时考虑尿频、尿急为留置尿管时间较长引起的尿路感染所致,故以清热利湿,通利小便为治疗原则。三诊时考虑到患者病程日久,损及正气而致气虚,中气虚则下陷,故以升提阳气的补中益气汤合化气利水的五苓散加减善后。纵观整个发病经过,由于投药应证,切合病机,所以能够很快改善症状,拔出尿管可自行排尿后,家属十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