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

二、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道的疑难病,是以胃黏膜上皮及腺体萎缩甚至数目减少,并伴有肠化生等为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临床上常表现为胃脘胀满、嗳气、胃痛及不思饮食等,属于中医学“痞满”“胃痛”范畴。《素问·太阴阳明论》谓:“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入五藏则䐜满闭塞。”《素问·异法异论》言:“脏寒生满病。”《伤寒论》载“但满不痛者,此为痞”,指出病机为外感表证误下,正虚邪陷,结于心下而成。拟寒热并用、辛开苦降的治疗大法,并创诸泻心汤治疗痞满。李东垣提出“腹满食不化”,认为主脏在脾。叶天士谓:“胃痛久而屡发,必有痰凝聚瘀”。总之本病为本虚标实,“虚”为脾胃亏虚,“实”为虚损之后所继发的瘀血、热毒,致使脾的清阳不升,胃的浊阴不降,久则因血运障碍、营养匮乏,而致黏膜腺体萎缩,进而发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因此我认为本病的中医基本辨证分为寒热错杂、肝郁脾虚、中焦虚寒、胃阴亏虚胃络失养等。治疗大法当为辛开苦降、疏肝健脾、温中散寒、养阴和胃、化瘀生肌。笔者以调为先,以和为贵,以生肌为终,而拟定1~6号方来治疗“萎缩性胃炎”,具有好的疗效,适合长期治疗。

病案举例

案例1

段某,女,64岁。2019年1月10日初诊。

患者胃脘疼痛间作8年余,曾在2018年10月于某医院做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重度肠化生,Hp(+)。给予四联药物治疗2个疗程,胃脘疼痛加重,故放弃西药治疗。今为求中医诊治故来诊。现症:胃隐痛,泛酸,烧心,食凉加重,嗳气纳差,不思饮食,倦怠乏力,口干口苦,舌质淡,苔腻微黄,脉弦。中医诊断为胃痛。辨证为寒热错杂证。治当辛开苦降,平调寒热。给予慢萎1号方。组成:半夏10g,黄连6g,黄芩10g,干姜9g,党参15g,蒲公英15g,乌贼骨15g,白及18g,延胡索10g,鸡内金15g,甘草6g,大枣3枚。用此方加减治疗1月余,患者胃脘疼痛逐渐消失,泛酸、烧心偶发,纳香,精神转佳,恢复正常的生活劳动。

案例2

陶某,男,45岁,军人。2018年8月21日初诊。

胃脘部冷痛时作2年,伴恶心、呃逆,腹部胀满,受凉或食冷饮后易发,常常喜温喜按,大便偏稀,四肢发凉,口唇紫暗,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沉细缓。多次在三甲医院检查治疗,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给予多种西药治疗,效不显。为求中医调理,故来我处就诊。中医诊断为胃痛。证属脾胃虚寒,寒凝气滞,胃气上逆。治宜温中散寒,降逆消痞,散寒止痛。方用自拟6号方加减月余后,口唇紫暗较前变淡,四肢变温,上症基本未再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