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六味地黄汤
【组成】熟地黄3~10g,山药3~12g,山萸肉3~10g,丹皮2~6g,茯苓3~10g,泽泻2~6g,党参2~10g,莲子2~10g,石菖蒲2~6g,远志2~10g,生龙牡各5~15g,川牛膝3~10g。
【功效】益肾健脾,养心开窍。
【主治】小儿五迟。患儿筋骨痿弱,发育迟缓,头发稀少,色泽无华,坐起、站立、行走、生齿及语言等明显迟于正常同龄儿童,常伴智力低下。小儿2~3岁还不能站立、行走为立迟、行迟;1~2岁还不会说话为语迟;初生毛发少或无,随年龄增长仍头发稀疏难长为发迟;牙齿到时未出或出之甚少为齿迟。
【方解】本方为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的六味地黄丸加味,方中熟地黄、山萸肉、山药、党参为“四补”,滋养肝、脾、肾,填精益髓,补其不足以治本;茯苓、丹皮、泽泻为“三泻”,渗湿浊,清虚热,平其偏胜以治标;配莲子养心安神;石菖蒲化湿开窍;远志祛痰开窍;生龙骨、生牡蛎可壮骨平肝,收敛精气;川牛膝补肝肾的同时可活血祛瘀,可防补药之滋腻。本方以补为主,泻浊为辅,化痰开窍为佐使。
【加减】患儿智力差,语迟者,加益智仁、胡桃肉、桂圆肉等;立迟、行迟者,加五加皮、杜仲、龟板、鳖甲;齿迟者,重用龙骨、牡蛎,加龟板、鳖甲;头发不荣或稀疏黄者,加当归、黄精、鸡血藤;纳差,神倦,喜卧懒言者,加黄芪、白术、陈皮;肢体紧张拘挛者,加白芍、丹参、鸡血藤、甘草;汗多者,加五味子、黄芪、白术;遗尿者,加益智仁、乌药;便秘者,加肉苁蓉。
【验案举例】
程某,男,5岁,2017年7月17日初诊。
患者语言迟慢,不善言谈。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口中异味,纳差,二便正常,地图舌,脉沉细无力。诊断:语迟。辨证:脾肾两虚证。治法:先健脾消积,后补肾健脾。处方:党参6g,麦冬6g,五味子3g,焦神曲10g,焦山楂6g,茯苓6g,半夏6g,陈皮6g,枳壳5g,炒莱菔子10g,槟榔3g,甘草3g。6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2017年7月26日二诊:患者药后纳香,地图舌面积较前减少,口中异味减轻,仍不善言谈,舌质红,脉沉。辨证:脾肾两虚证。治法:健脾补肾,醒脑开窍。处方:生地黄10g,山萸肉6g,生山药10g,茯苓6g,炒白术6g,泽泻6g,丹皮3g,石菖蒲5g,远志5g,炮甲珠2g,鸡内金5g,甘草3g。10剂,水煎服,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2017年8月8日三诊:患者可以主动说话,食欲尚可,大小便正常。效不更方,嘱上方加川芎6g,以理气活血,宣郁开窍。7剂,水煎服,1日1剂,早晚分服。
2017年8月16日四诊:患者家属口述孩子说话较前流利,性格变开朗,饮食也较前好转。给与上方7剂,以兹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