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7550636781-1-1-中国文学批评小史》简介
《9787550636781-1-1-中国文学批评小史》这本书是由创作的,《9787550636781-1-1-中国文学批评小史》共有115章节
1
题记
我在把这本小书呈献给读者之前,觉得有必要把考虑中的几个问题先提出来,表明我对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总的看法,并借此说明我在学习这门科学时努力的方向。今将一些粗浅的...
2
小引
什么叫做“文学批评史”? 回答这个问题时,先得从理论和创作的关系说起。一个作家,不论创作什么样子的作品,都有某种文学思想作为指导。他们通过创作反映了所属阶层的情...
3
第一编 先秦的文学批评
春秋、战国之时,奴隶社会正在向封建社会转化。前后数百年间,时局剧烈动荡。代表新旧生产关系的各个阶级和阶层,通过他们的思想家,对社会问题纷纷发表意见,展开热烈的论...
4
第一章 “诗言志”说的形成
中国文化发展很早,从商代起就有完整的记载,而自西周到东周,更有大量的诗歌流传下来。有人把它们汇辑成书,叫做《诗》或《诗三百》,这就是后来的人称之为《诗经》的一部...
5
第二章 道家对有关文学问题的一些看法
道家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著名学派之一。春秋时期的老子,怀着没落阶级的感情,否定人类一切知识成果。这种学说到了战国时期的庄子及其后学时有了更为系统的论述。 老...
6
第三章 儒家在文学理论上的贡献
...
7
一、 孔子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
孔子热心参加政治活动,但仕途很不得意,只得把主要精力放在教育事业上,但培养学生的目的仍在“学而优则仕”。 春秋时政界有“赋诗言志”的风气。卿大夫在外交活动中经常...
8
二、 孟子提出评论文学作品的一些原则
孟子也以参加政治活动和从事教育为要务,但他处在战国时期,“赋诗言志”的风气已经衰歇,而在百家争鸣的情况下,大家习惯于引经据典时曲解《诗》意,证成己说。孟子既以教...
9
三、 荀子建立正统的文学观
荀子生于战国中后期,全国统一的趋势已经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将告结束,因此他主张树立一种为新兴的地主阶级政权所需要的理论,作为折中群言的准则。他在《荀子·正论篇》...
10
第四章 法家的功利主义文学观
法家无不重视功利。韩非是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学说反映了这种特点。 韩非是战国时期的最后一个思想家。以前许多不同学派的学说,一一遭到他的清算。但他的学说,却也...
11
第二编 两汉的文学批评
秦统一六国,建立了第一个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专制政体,但因残暴无道,激起了广大人民的反抗,结果立国不久便告覆灭。汉代统治阶级总结前代统治失败的经验,决定在文化思想...
12
第一章 汉儒诗歌理论的总汇《毛诗大序》
汉代曾有鲁、齐、韩、毛四家传授《诗经》。前三家的著作已经散佚,只有《毛诗》风行当代和后世。这一学派对《诗经》各篇都有说明,后人称为《毛诗小序》;《关雎》篇下则有...
13
第二章 汉代学者对辞赋的不同看法
楚辞起于战国后期,风行于汉代,它有显著的创作特点,和《诗经》中的作品有着很大的不同。汉人既已尊《诗》为经,奉为最高典范,那对楚辞又将作何评价,自然引起了不同意见...
14
第三章 扬雄发展了正统的文学观
大赋是汉代的重要文体,作者众多,他们积累下的一些经验,倒有值得注意的地方。《西京杂记》卷二载盛览向司马相如问作赋的方法,虽出小说家言,但对深思好学的一些赋家来说...
15
第四章 王充对汉代正统学风的批判
王充(27—97?)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绍兴市上虞区)人。出身“细族孤门”,家世有任侠的传统。曾为太学生,后任本郡小吏,晚年罢职家居,生活很清苦。他毕生从事...
16
一、 几项重要的文学主张
王充对当代文人作了等级区分。《超奇篇》说:“能说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采掇传书以上书奏记者为文人,能精思著文连结篇章者为鸿儒。故儒生过俗人,通人胜儒生...
17
二、 对后代的影响
王充的哲学思想,继承了扬雄、桓谭等人的唯物主义传统,但在文学思想方面却有力地批判了以扬雄为代表的模拟理论。可以说,他是两汉正统学风的破坏者。王充曾著《问孔篇》《...
18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
魏晋南北朝时,文学理论上有很大的收获。鲁迅称之为文学已进入自觉的时代。 一、 两汉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很多专业的文人。范晔著《后汉书》,始立“文苑传”...
19
第一章 曹丕首先写作专篇论文《典论·论文》
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后代汉称帝,国号魏,卒谥文,故亦称魏文帝。所著《典论》一书已经散佚,其中《论文》一篇保存在《文选》等书中,这是我国文学批...
20
第二章 陆机总结创作经验的文章《文赋》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今江苏苏州地区)人。吴亡仕晋,曾官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后事成都王司马颖,在八王之乱中兵败而为颖所杀。 陆机是西晋最负盛名的...
21
第三章 葛洪的文学进化观
葛洪(283?—343?)字稚川,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人。笃信神仙道教,专喜烧丹炼汞,但对社会问题也感兴趣。他把所著的《抱朴子》一书分成内、外篇,《...
22
第四章 南朝文学理论的斗争和发展
...
23
一、 声律论的创建和影响
魏晋以后,文学内容愈来愈空虚贫乏,形式却更讲求修饰了。这种倾向在理论界也有充分的反映。南朝文人对形式的追求集中在声律、对偶、用事〔运用典故和成语〕三个方面。声律...
24
二、 裴子野和萧纲的论争
唐代以前,基本上是世族地主专政的时代,那时一切文学流派的形成与风行,都跟最高统治集团的支持和倡导有关。上述三大流派的产生与风行,都和梁氏王室密切有关。萧纲(字世...
25
三、 萧统主张文质并重
萧衍的长子,萧纲的长兄,世称昭明太子的萧统(字德施,501—531),持论居两派之间。他既不像裴子野等人那样排斥形式技巧方面的新成果,也不像萧纲等人那样摒弃思想...
26
第五章 刘勰的巨著《文心雕龙》
...
27
一、 生平和作品的概况
刘勰(465?—520?)字彦和,先世为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大约东晋南渡之后就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少时家贫好学,依沙门僧祐十馀年,博通经论,为之整理佛教...
28
二、 立论原则
《文心雕龙》的前五篇,说明全书立论原则,其间又可分成两组:《原道》《征圣》《宗经》系正面立论,发挥儒家正统的文艺观点,并加入了自己的看法;《正纬》讨论辅经而行的...
29
三、 文学和时代的关系
刘勰讨论了文学和时代的关系,提出了许多新的论点。 一代文风如何形成?刘勰考虑到了影响文风的许多重要因素,例如战国之时文学得到很大的发展,与百家争鸣有关,“故知炜...
30
四、 构思和修养的关系
文学创作中的构思问题,陆机已经讨论过,但还有一些微妙的现象不能解释,刘勰继续加以钻研,分析更细致了,对前人留下的疑难也提出了某些解决办法。 刘勰称创作构思为“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