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编 清代中后期的文学批评

  第七编 清代中后期的文学批评

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逐步深入,中国沦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腐朽的清统治者,先是闭关自守,后又屈从帝国主义势力,共同压迫人民,而广大的人民群众也就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进行着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反映在文化上,主要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旧文化的斗争。这时衰殆的统治阶级已经拿不出什么新的货色,只是利用桐城派和宋诗派,散播其消极的影响。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统治者为了挽救自身的危亡,地主阶级内部出现了一些开明的改革派,提出了一些要求变革现状的主张。其后随着国内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不断扩大,阶级结构起了较大的变化,晚清之时,更出现了资产阶级改良派和资产阶级改革派。前者的思想中仍然夹杂着浓厚的封建成分,但他们熟悉各种传统的文学样式,而且把主要精力放在通过文艺争取群众上面,所以在文学创作的各个方面都有新的尝试,从而在理论领域内也提出了一些新的主张。这时写作的一些研究小说、戏剧的理论文章,已是严谨的学术性论文,不同于前此的序、跋或随笔,说明他们在写作方式上也有了发展,作出了贡献。资产阶级革命派中一些最先进的人物大都集中精力从事武装斗争,因此在文化领域之内,除在诗歌和戏剧上有些成就之外,总的看来,成绩是不大的。当然,这和中国资产阶级本身的幼稚与软弱也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