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文革新运动先驱者的历史作用

一、 宋代诗文革新运动先驱者的历史作用

宋初文坛上的争论很激烈,经历着多次反复。晚唐之时骈文又很风行,自五代至宋初,文风愈趋浮靡,于是有柳开(947—1000)、穆脩(979—1032)、王禹偁(954—1001)等人起而反对。但到宋真宗时,以杨亿、钱惟演、刘筠等为代表的达官贵人用诗歌唱和酬答,编成《西昆酬唱集》一书,自称“雕章丽句,脍炙人口”(杨亿《西昆酬唱集序》)。于是诗体又一变。其后有梅尧臣(1002—1060)、苏舜钦(1008—1048)、石介(1005—1045)等人起而反对。石介极力攻击西昆体,说它妨碍天下士子学习经典,“而为杨亿之穷妍极态。缀风月,弄花草,淫巧侈丽,浮华纂组,其为怪大矣!”(《怪说》)这时唐代优秀的诗文传统有告中断的危险,上述诗文革新运动者乃起而搜辑李、杜、韩、柳的作品,要求恢复李、杜诗风与古文的写作。他们起到了先驱者的作用。

柳开曾自名肩愈,字绍元,以继承韩、柳为己任;后改名为开,字仲涂,则又以为能开圣道之涂。穆脩一生贫困,而自觅得韩、柳全集之后,想方设法地刻了出来,自己拿到大相国寺中去设摊出售。于此可见这一批人对于复兴古文何等热忱。石介也推尊韩愈,称之“为贤人之至”(《尊韩》),可与孟轲、荀况、扬雄、王通并列而又过之。他们都把思想家和文学家混为一谈,于是道统同时也就成了文统。柳开《应责》曰:“吾之道,孔子、孟轲、扬雄、韩愈之道;吾之文,孔子、孟轲、扬雄、韩愈之文也。”这种理论奠定了后来文道合一的方向。

韩愈的文章本有怪怪奇奇和文从字顺的两个方面,宋代古文家继承了后一作风。柳开说:“古文者,非在辞涩言苦,使人难读诵之;在于古其理,高其意,随言短长,应变作制,同古人之行事,是谓古文也。”(《应责》)只是他受皇甫湜一派的影响很深,行文尚不免有艰涩之病,其后的古文家起而力矫此弊,形成了宋代文学的新面貌。王禹偁说:“吏部之文,未始句之难道也,未始义之难晓也。”(《答张扶书》)梅尧臣论诗则曰:“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读邵不疑学士诗卷》)这种重视平易畅达的文风的言论,曾对后来宋代诗文的发展起过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