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陵派追求“别趣奇理”

三、 竟陵派追求“别趣奇理”

就在公安派声势还很盛的时候,兴起了另一个企图矫正其流弊的派别。它的代表人物钟惺、谭元春都是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故称“竟陵派”。

钟惺(字伯敬,1574—1624)、谭元春(字友夏,1586—1637)身处明代末期,眼看文学流派的兴替经历着几个反复,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他们想走一条有利无弊的道路。前后七子和公安派兴起时,为了克服前一时期创作上的缺点,都曾推举前代某一时期的作品为楷模,提倡写作某一种格调的作品,结果却产生了另一种流弊。在钟、谭看来,这是“取异于途径”的缘故。“途径”是有局限的,因此不能再照他们的办法去做。竟陵派的新办法是通过选诗标出古人的“精神”,“接后人之心目”,实际上是打算提出某些“典范”的作品,吸引后人,以此形成某种风格流派。他们认为这样既可克服上面一些流派的缺点,也可避免新的流弊的滋生。但从事实来看,既然想吸引他人写作某种题材狭隘、风格单调的作品,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取异于途径的办法?

“精神”是抽象的,它落实在“真诗”上。那么又有什么办法可以鉴别真诗呢?钟、谭无计可施,只能说些虚无缥缈的话来搪塞。谭元春《诗归序》说“真有性灵之言,常浮出纸上,决不与众言伍,而自出眼光之人”研索时,“觉古人亦有炯炯双眸从纸上还瞩人”。大抵他们就是这样见神见鬼地选出了“真诗”,并编为“精神”宝库《诗归》(内分《古诗归》十五卷、《唐诗归》三十六卷两部分)的。

钟惺的话讲得老实一些。他在《唐诗归》评王季友的诗时说:“每于古今诗文,喜拈其不著名而最少者,常有一种别趣奇理,不堕作家气。”说明他们只想出冷门,走僻径,避免走上肤熟和俚率的老路。于是在创作上喜欢用怪字,押险韵,构造一些奇特的句子;在趣味方面,追求“幽深孤峭”的风格,表现孤僻淡漠的情怀。因此,他们宣传的“别趣奇理”,实际上是一些不健康的趣味和不正常的心理。钟惺在《诗归序》中说:“真诗者,精神所为也。察其幽情单绪,孤行静寄于喧杂之中,而乃以其虚怀定力,独往冥游于寥廓之外。”这种情调体现出他们的精神状态,它是明代亡国之前知识分子逃避现实斗争的一种没落消极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