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集大成”理论
这时又出现了另一极端,全盘否定六朝文学,走上了复古主义的道路。诗人元结编《箧中集》时,只录质朴的古诗,排斥近体。这样做的结果,也就不能正确地汲取前代创作上的有益成果。
在此众说纷纭的情况下,杜甫提出了采择各家之长的意见。他的看法集中发表在《戏为六绝句》中。其主要论点是: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原〕、宋〔玉〕宜方驾〔并驾前驱〕,恐与齐、梁作后尘。
论诗不应以古今分优劣,凡有可取之处都应学习,但当取法乎上,不能落入浮靡文风的下游。他并不一笔抹杀齐梁文学的成就,对前代极负盛名而又成为众矢之的的庾信,表示推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这里更把庾信的创作活动分为前、后两期,看法比较全面。
有人对未能脱尽齐梁文风影响的唐初四杰也加以嗤点,杜甫对此表示不满。他认为应从四杰所处的历史阶段进行考察。他们虽然不如汉魏文学之更近风骚,但仍当如“不废江河万古流”。由此可见,他对古人的批评抱郑重的态度,能够结合不同的历史条件而作实事求是的分析。末后他又提出了总结性的意见:
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别〔择〕裁〔夺〕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经过细致的研究和批判,清除浮滥作品的影响,继承风雅的传统,广泛地向前人学习,而又反对因循模拟,他自己就走着这样的道路,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并博得了“集大成”的美名。
杜甫晚年在《偶题》诗中还曾进一步申述过这种兼收各家之长的主张。诗曰:“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骚人嗟不见,汉道盛于斯。前辈飞腾入,馀波绮丽为。后贤兼旧制,历代各清规。”这是他一生学诗的心得。基于这样的认识,他就能破除门户之见,持通达的见解,承认每一阶段的文学都曾作出过独特的贡献,都可作为后人学诗时宝贵的参考资料。他还探讨了文体的发展规律。初起之时某一文体的作品,总是气魄宏大,后起的作品,则技巧更趋成熟,形式更为完美,但比起初起时的体制来,气魄方面或有逊色。这些情况,也是古代文学史上常见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