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和作品的概况
刘勰(465?—520?)字彦和,先世为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大约东晋南渡之后就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少时家贫好学,依沙门僧祐十馀年,博通经论,为之整理佛教典籍。梁时做过几任小官,并有很长一段时间兼任东宫通事舍人。大约总是由于文学见解相合,故而《梁书》本传上说:“昭明太子好文学,深爱接之。”后出家为僧,改名慧地,不久去世。
刘勰为文长于佛理,今尚存《灭惑论》《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二文,但他写作《文心雕龙》时,可没有掺杂进什么佛教的教义。
他的著书动机,根据《文心雕龙·序志》篇中的介绍,有着三方面的原因:一、做过两个奇怪的梦,七岁时“梦彩云若锦,则攀而采之”;三十多岁时“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二、当时创作界的情况不能令人满意,“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绣鞶帨。离本弥甚,将遂讹滥”。三、理论界的情况也不能令人满意,“并未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不述先哲之诰,无益后生之虑”。实则这些说法之中还有虚实之分:一为虚写,时人多以锦绣比喻美文,因而梦彩云若锦之说可能意在说明自小即与文学有缘;梦见孔子之说可能意在表明愿宣扬儒家教义于南土。这些都是南朝文人习用的托大手法。二、三两项则为实写。《文心雕龙》写成于南齐末年,其时文坛上由竞趋新变而产生的弊病已很严重,因此他要通过理论上的分析批判纠正不良文风。
《序志》篇中介绍了著书的宗旨和全书的结构:
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若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上篇以上,纲领明矣。至于剖情析采,笼圈条贯,摛神性,图风势,苞会通,阅声字,崇替于《时序》,褒贬于《才略》,怊怅于《知音》,耿介于《程器》,长怀《序志》,以驭群篇。下篇以下,毛目显矣。
前面二十五篇,刘氏称为“上篇”,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前五篇是立论的原则,后二十篇是文体论。所有文体又依文笔分类,自《明诗》至《谐隐》为有韵之“文”,置之于前;自《史传》至《书记》为无韵之“笔”,置之于后。下面二十五篇,刘氏称为“下篇”,讨论创作、批评及文学史上的理论问题。最后一篇《序志》属于总论性质。全书各个部分相互呼应,结构相当严密。其中《隐秀》一篇已经残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