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结

学习中国文学批评史,除了可以由此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上继承发展的历史事实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 帮助我们更全面地、更深刻地了解文学史。
理论和创作是不可分割的。理论总结了创作上的成就,又指导创作的开展,因此有些文学理论起了集大成的作用,例如刘勰的《文心雕龙》,对各种文体的演变和创作经验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有些理论起到了开风气的作用,例如李贽的“童心说”,曾对明代后期的文学活动产生过极为巨大的影响。
有些文学流派的创作活动和它的理论主张更是紧密结合着的,例如唐代的古文运动和新乐府运动。若要了解他们创作上的利弊得失,不能不了解他们理论上的利弊得失,而要做到这样,就不能不研究产生这种理论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
各种文学流派之间还有继承和发展的问题,例如神韵派和《沧浪诗话》,《沧浪诗话》和《二十四诗品》……前后之间都有线索可循。若要了解或批判某一种创作倾向,如果找不到它的根子,也就难于把握它的实质,妨碍认识的深化。
二、 对古代的文学实践进行科学的总结,可以丰富文学宝库,为当前的创作活动提供借鉴。
世界各国文学的发展是受它们内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只是由于各国情况不同,传统有异,故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中国的文学创作也有自己独特的成就和收获,理论上同样如此。总结这方面的成果,可以丰富世界文学宝库。
中国是一个在诗歌和散文方面有着丰富遗产的国家,积累过许多可资参考的经验。戏剧、小说虽较后起,但也有自己的特色。总结这方面的创作经验,明确其优缺点何在,引为借鉴,就可给当前的文学创作提供资料,为写出富有民族气息的作品提供参考性的意见。
三、 提高民族自信心。
过去有些学者用西洋的框框套中国的实际,从而否定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上的成就。他们的主要意见有二:一是说这种理论不系统,二是说缺乏作家作品批评。实则中国也有系统完整的著作,如《文心雕龙》《闲情偶寄》等均是。而且中国过去的文人讲意境,讲神似,讲体验,讲韵味……他们大都是作家兼批评家,故而深知创作中的甘苦,所谈心得体会,常能片言中的,这样也就形成了中国文学批评的特色。
西洋小说、戏剧产生得早,为了分析这些篇幅很大的作品,出现了大量的作家、作品批评。中国自明清之后,随着小说、戏剧的繁荣,篇幅巨大的作家、作品批评也已陆续出现。这些地方彼此各有其特点,似乎也不必强分高下。
而且中国的文学批评方式很多样,如诗话词话、眉批夹注、五色圈点等等,丰富多彩。有些著名的论诗绝句,也就是千古传诵的诗歌名篇。中国具有这样丰富的遗产,不应妄自菲薄。
当然,中国的学者也不应该是国粹论者。对待过去的历史遗产,应该运用正确的观点进行科学的分析。对于古代文学理论家写作的东西,既不能一味歌颂,也不应一笔抹杀,而要批判地加以继承。阅读文学批评史后,可以建立这样的信心:中国古代的文学家在创作上有突出的成就,文学理论家在理论建设上也有可观的成绩。中国古代的文化,不论在文学创作还是在理论总结上,都是绚烂多彩,硕果累累。前辈学者在建设中国文学批评史这门科学时作了很多筚路蓝缕的工作,他们在材料的搜集、整理、分析等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为后人的继续前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我之所以写作这样一本小书,目的也在借前人之馀荫,为这工程增添一砖一瓦。只是限于自己的水平和本书的篇幅,这里所作的叙述是很不够的,远不能把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面貌勾勒出来。因此,衷心希望能有更多的学者来作更好的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