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继承和流派的问题

四、 论继承和流派的问题

学术上的追流溯源,《庄子·天下》篇中已见端倪,《汉书·艺文志》中更有多方面的阐发,如云:“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等等。这对钟嵘研究诗歌继承问题当有影响。

钟嵘一共品评了一百二十二位诗人,还研究了部分诗人之间的继承关系。下面试拟一表以清原委。

说明:(1) 黑体表示上品,宋体表示中品,仿宋体表示下品。

(2) 实线表示继承关系,虚线表示兼受其影响。

古人的学习方法,总是不断吟咏前人佳作,体味其声调和意境的妙处,学习它的章法和句法。因此,他们自行创作之前大都经历过一段模拟前人作品的过程。因为他们对某一类作品钻研有素,深受其影响,这就必然会在自己的创作中留下痕迹。六朝诗坛上模拟的风气更盛,自陆机以拟古诗十四首出名之后,后人纷纷仿作,拟××、学××、效××、代××、绍××之类的诗歌非常多。一些受人仿效的名家本有特殊的风格,这时便被称作××体了,如刘公幹体、阮步兵体、陶彭泽体、谢灵运体、吴均体……这在后人拟作时更能清楚地看出文风上的继承关系了。钟嵘并不反对模拟,对此作了研究,因此他在这方面的论述可供后人参考。

但钟嵘在继承问题的理论上仍有很大的缺陷,因为他把风格问题简单化了。作家风格的形成原因很复杂,首先是由他们的生活实践所决定的,钟嵘却只注意到了文字上的学习,从而作出全面的结论,这就不免流于片面。当然,梁代之前诗人的作品大半已经散佚,现在要来评定钟嵘的分析是否正确,有一定的困难,但如他说的陶潜出于应璩,应璩出于曹丕,曹丕出于李陵,李陵出于屈原,则这些人还是有不少作品流传下来,可以掌握到他们创作风格的本质特征。应该说,他们之间风格上的差别很大,钟嵘对后起诗人的创造性缺乏充分的估计,不免流于牵强附会。《四库全书总目》的“提要”中讥笑他“若一一亲见其师承者”,正是由于他把文字上的继承关系说得过于绝对的缘故。

(1) “终”“笔”“离”三字不协律,然而都处在一、三字的位置上,这在近体诗中也是允许的。

(2) 贞,通行本作“真”,据唐写本校改。

(3) 曲,原文为“典”,形近而误,今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