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起承先启后的作用

二、 欧阳修起承先启后的作用

自宋仁宗起,社会矛盾日趋尖锐,政治上出现了几次改良运动,文学上也相应出现了革新的运动。宋初以来的诗文革新运动到这时获得了蓬勃的发展。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他是北宋中期文坛上的领袖,起着相似于韩愈在唐代古文运动中的作用。苏轼《居士集序》曰:“愈之后三百有馀年而后得欧阳子。其学推韩愈、孟子以达于孔子,著礼乐仁义之实,以合于大道。……士无贤不肖,不谋而同曰:欧阳子,今之韩愈也。”表明二者之间有着继承的关系。只是由于政治形势的不同,在文与道的关系上,欧阳修更突出了“道”的重要性;因此他对韩愈的热衷于仕进尚有微词,而对李翱的行道之心则极为钦佩。可以说,喜谈性理之道而又文风平妥的李翱对他有着更为显著的影响。

欧阳修的文学见解主要发表在《与吴充秀才书》中:

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也。……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

他反对文人一味“职于文”。像过去许多儒家学者一样,欧阳修也强调培养正统文学观念的首要意义。如何培养?则自然离不开学习经典等办法。《答祖择之书》曰:“学者当师经。师经必先求其意,意得则心定,心定则道纯,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施于事者果毅。”只是这种意见之中毕竟也已有了某些新的发展。为了提高作家的修养,他还告诫文人应当关心“百事”,可见他心目中的“道”并不限于某些封建教条,它还包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这样也就在传统的见解中增添了新的内容,为文人指出了对待现实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

与此有关,欧阳修提出过所谓“诗穷而后工”的学说。《梅圣俞诗集序》曰:“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他指出了封建社会中的文人和现实经常发生矛盾,处于不得已的状态,心中有了深刻的感受,才能写出成功的作品。这种学说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部分事实。它指出了社会环境对文学创作的重要影响,有要求作家接受生活磨炼的意思,对封建社会的压抑人才客观上也有揭露的意义。但欧阳修对这种现象实际上没有什么不满的表示,这与他本人先穷后达的经历有关;他所希望的是诗人达后能更好地歌颂大宋功德。

然而古今文人却大都不遵照上述原则进行写作。他们“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送徐无党南归序》)。为此欧阳修首先强调了修身等方面的问题,所谓“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显然,他把“道”作为解决“文”的先决条件。不过这与“有道者必有言”之说毕竟还有一些差别。欧阳修并不抹杀“文”的作用。《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书》中说:“君子之所学也,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后世。”指出作品的内容应当可信,作品的形式技巧也应该予以应有的注意。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欧阳修知贡举,排斥“险怪奇涩”的通行文体,征拔程颢、苏轼、苏辙等人及第。自此诗文革新运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