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言志”说的形成

第一章 “诗言志”说的形成

中国文化发展很早,从商代起就有完整的记载,而自西周到东周,更有大量的诗歌流传下来。有人把它们汇辑成书,叫做《诗》或《诗三百》,这就是后来的人称之为《诗经》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内容丰富,包括古代的神话传说,商、周各族的史诗、史实,以及当时各地区的民情风俗。诗人运用诗歌的形式反映了社会上的各个侧面,有的诗人明白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和作诗的目的。

维是褊心,是以为刺。(《魏风·葛屦》)

夫也不良,歌以讯之。(《陈风·墓门》)

家父作诵,以究王讻。式讹尔心,以畜万邦。(《小雅·节南山》)

作此好歌,以极反侧。(《小雅·何人斯》)

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凡百君子,敬而听之。(《小雅·巷伯》)

君子作歌,维以告哀。(《小雅·四月》)

王欲玉汝,是用大谏。(《大雅·民劳》)

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大雅·崧高》)

诗人作诗的目的,不外赞美和怨刺两个方面。这就形成了后来的所谓“美刺”说。但不管这诗是“美”是“刺”,无非都是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后人学习《诗》时,自然会接触到诗歌的这项特点。因此,到了春秋、战国时,就有许多论述诗的性质的意见出现。《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赵文子对叔向说“诗以言志”,《庄子·天下》篇说“诗以道志”,《荀子·儒效篇》说“诗言是其志也”,都已认识到了文学作品的这种基本特征。《尚书·尧典》上更有系统地说: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尧典》当然不可能是唐尧时代的作品,它产生在春秋、战国时期,说明那时的人对于文学艺术的性质已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战国时,屈原继承了《诗经》中“言志”的优秀传统,写作了《离骚》等不朽的浪漫主义诗篇,用以抨击楚国的黑暗政治,抒发他满怀激情的政治理想。他也明白地表达了创作的目的和要求。

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杼情。(《惜诵》)

这种创作思想曾给后代作家以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