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编 明至清中叶的文学批评

  第六编 明至清中叶的文学批评

明代文坛上的冲突非常尖锐,这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有关。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经过自汉至唐的繁荣发达,自宋至元的继续发展,这时已经走上衰殆的道路。封建社会内部的各种矛盾加速发展,社会秩序普遍动荡不安,政治上的斗争极为激烈。一方面,统治者采取了严厉的统治手段;另一方面,被统治者起而英勇反抗,农民起义连绵不断,打击着统治阶级政权的基础。在这尖锐的冲突中,统治阶级的队伍走向分崩离析,他们都想稳住当时的秩序,或发展某一阶层利益,因而互相攻讦,思想界的斗争非常复杂。文坛上的纷争,只是社会上动乱的一种反映。自明初起,各个流派此起彼伏,一直到政权的覆灭,而这也正是阶级或阶层之间的纷争的一种曲折表现。

自唐代起,诗文成了创作中的“正宗”文体;到了明、清时期,情况起了某些变化。从表面上看,明、清诗文创作的繁荣达到了空前未有的程度;文人队伍的庞大,传世的文集之多,都是前代无法比拟的。但从实际上看,创作已经逐渐陷入困境。由于找不到继续前进的方向,诗歌纠缠在学唐还是学宋之争上,散文纠缠在学秦汉还是学唐宋之争上。这个时候的文人一般都过于着重模拟,忽视创新。他们都不能结合现实情况发展文学形式,创造新技巧,因此尽管明代及清初的诗文在某些领域内(如小品文)还有一些特点,但总的来说,成就已是很有限的了。比起其他一些新兴的文体来,总的趋势是诗文正在走向衰落。

而从宋、元之时起,市民阶层已经开始壮大,作为通俗文学的戏曲、小说已经登上文坛,取得了很好的成就。明代中叶以后,东南地区更滋长起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因素,反映于思想界,更增添了要求思想解放的先进内容,一些超越于儒家正统思想规范之外的文人,通过各种途径发表新颖的见解,影响读者和观众。由于通俗文体和社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各个阶层中的人物,代表各种不同的社会力量,都想加以利用进行宣传,从而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小说观和戏剧观。明、清时代的文人已在理论总结工作中获得了很多成果,并在论争中取得了发展,其中尤以戏曲方面的收获为大。这在传统的文学批评领域内放出了异彩。

清初经过改朝换代,更加强了思想统制,文坛上顺次出现的几个诗文流派,反映了统治者的政治要求。由于这时社会结构和前代相似,文风也和明代相近,故而合在一起进行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