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

魏晋南北朝时,文学理论上有很大的收获。鲁迅称之为文学已进入自觉的时代。

一、 两汉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很多专业的文人。范晔著《后汉书》,始立“文苑传”,把东汉许多著名的作家集合在一起,与“儒林”相区别。六朝时文化中心南移,文学队伍更形扩大,宋文帝时于儒学、玄学、史学三馆之外别立文学馆,宋明帝时立总明观,分儒、道、文、史、阴阳为五部,更有了专门钻研文学的机构,这就为文学理论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 这时时局混乱,皓首穷经已无可能;“上”“下”颠倒,礼法伦理也难强调。两汉传统的儒家经学趋于衰微,由老庄思想发展而来的玄学大为风行,其后更引进了佛教的哲学,社会上弥漫着各种唯心主义思想,激起了唯物主义者的抗争。由是哲学领域中的斗争非常激烈,诸如才性同异之辨、言尽意与言不尽意之辨、有无之辨、形神之辨……直接或间接地都对文学理论发生过影响,在反复的思想斗争中人们提高了思辨的能力。

三、 当时的文学已有了很大的发展。自汉代发明纸张后,文人写作更方便了,作品流传更广泛了,由是作家作品之多,不知超过前代多少倍。随之,文坛上出现了多次文学高潮,如建安文学、正始文学、太康文学、元嘉文学、永明文学、齐梁文学……还出现过好几种新题材,如玄言诗、山水诗、宫体诗……还出现过好几个文学集团,如王粲、刘桢等与曹氏父子交往,称为邺下文人;陆机、潘岳等与贾谧交往,称为二十四友;沈约、谢朓等与竟陵王萧子良交往,称为八友……他们常在一起讨论文学上的问题,这也有助于理论上的总结和提高。

当时各种文体差不多都已齐备,而诗赋的创作更见繁荣。由于政治黑暗,文人被害者多,大家不敢面对现实,因而作品的内容普遍显得贫乏空虚。他们把注意力放在琢磨形式上,对技巧作了很多钻研,对文学的特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比之前代也更能把握住语言文字的特点了。

四、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有过深远影响的“文笔说”,也是从探索文学特征的角度提出来的。这种学说的发展反映了文学上的几次变革。

早期文笔的区分着眼于文体的不同应用。文指诗赋之类的作品,犹如后代所谓艺术文,一般不用它解决实际事务问题;笔指诏、策、章、奏之类的作品,犹如后代所谓应用文,大都用于朝廷官府的公事。二者写作要求不同,文人往往各有专长,《南史·颜延之传》:“〔宋文〕帝尝问以诸子才能,延之曰:‘竣得臣笔,测得臣文。’”可以代表这一阶段的认识。

其后声律论起,文人把它运用到了诗赋等文体中去,于是这类作品的声韵安排显得更妥帖了。一些应用的文体,却大抵仍依散行的方式写作,受声律的影响很小,这时大家更从声律的运用上来区分文笔。《文心雕龙·总术》篇说:“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可以作为这一阶段文笔论者的代表。他们认为“文”〔即文学〕应有声韵之美。

其后梁元帝萧绎在《金楼子·立言篇》中作了更详细的区分。

……古人之学者有二,今人之学者有四。夫子门徒,转相师受,通圣人之经者,谓之儒。屈原、宋玉、枚乘、长卿之徒,止于辞赋,则谓之文。今之儒,博穷子史,但能识其事,不能通其理者,谓之学。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笔退则非谓成篇,进则不云取义,神其巧惠,笔端而已。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

他认为文学的特点在于辞藻华美,声律谐和,富有感染力量,这种学说代表着魏晋南北朝后期的看法,表明时人对文学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也反映了他们过于重视形式华艳的偏向。

萧绎对古今文学概念的发展作了说明,足资参证。兹结合上两编中的论述列表如下。

春秋战国   汉      南 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