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丛书编委会
总 序
序
绪 论
一、教材分析
二、典型案例
【案例1】如何认识新时代
【案例2】如何把握时代机遇
【案例3】如何看待战“疫”中90后的责任担当
【案例4】大学生如何面对专业选择的困惑
【案例6】大学时期,如何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案例7】如何处理学习与社团活动的关系
【案例8】大学时期,如何处理好室友关系
【案例9】药家鑫事件带给我们的启示
【案例11】民法总则“好人条款”解读
【案例12】闻木樨花香否
一、教材分析
二、典型案例
【案例1】斯芬克斯之谜
【案例2】“狼孩”是人吗
【案例3】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
【案例4】放牛娃的故事
【案例5】三个工人砌墙的故事
【案例6】维克多·弗兰克尔《活出生命的意义》
【案例7】画家和“狼桃”的故事
【案例8】一个牧师的最后遗言
【案例9】时代成就“篮球梦”
【案例10】“天眼之父”南仁东
【案例11】《战狼2》票房成绩引发的思考
【案例12】卡尔·马克思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案例13】孟祥斌,一个人感动一座城
【案例14】两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
【案例15】公交司机在生命最后时刻的选择
【案例16】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案例17】清华“馒头神”张立勇的故事
【案例18】以坚持实现人生价值
【案例19】向“幸福”致歉
【案例20】屠呦呦成功之路
【案例21】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案例22】两国老太太的天堂对话
【案例23】26岁的怀孕女孩张丽君的抗癌经历
【案例24】如何看待“宁贫困不当修鞋匠”现象
【案例25】如何看待小官“巨贪”现象
【案例26】如何看待大学生贷款高消费现象
【案例27】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案引发的思考
【案例28】保定学院西部支教群体
第二章 坚定理想信念
一、教材分析
二、典型案例
【案例1】新生活从选定方向开始
【案例2】理想因报国而澎湃
【案例3】大山里的守望者支月英
【案例4】大学生如何对待宗教问题
【案例5】信仰的力量
【案例6】大学生应如何实现个人理想
【案例7】耶鲁“村官”秦飞
第三章 弘扬中国精神
一、教材分析
二、典型案例
【案例1】谁能代表中国精神
【案例2】“最美妈妈”吴菊萍
【案例3】中国品牌,贵在“中国匠心”
【案例4】战“疫”中的中国精神
【案例5】他们是院士也是战士
【案例6】余光中:一首《乡愁》,两岸泪流
【案例7】尼泊尔撤侨的“中国速度”
【案例8】课堂上的交锋
【案例9】201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卢丽安
【案例10】如何看待“洁洁良”事件
【案例11】从“钓鱼岛事件”看理性爱国方式
【案例12】台湾间谍门事件
【案例13】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
【案例14】马云的7个颠覆性微创新
【案例15】这个时代需要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第四章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教材分析
二、典型案例
【案例1】脱贫攻坚创人类发展奇迹
【案例2】“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
【案例3】纠正冤假错案,让正义不缺席
【案例4】国庆节,来看他们爱国奉献的故事
【案例5】记以国为重的大国工匠徐立平
【案例6】500万彩票背后的故事
【案例7】“追求生命宽度”的党员许帅
【案例8】用核心价值观重塑精神向往
【案例9】传统节日要回归传统
第五章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一、教材分析
二、典型案例
【案例1】教授的第一课
【案例2】摩西十诫
【案例3】鲁滨逊漂流记
【案例4】折断的猎枪
【案例5】饥饿的苏丹
【案例6】穷有信,富且仁
【案例7】不朽的丰碑
【案例8】《流浪地球》为什么能够成功
【案例9】病房里的感动
【案例10】高铁“霸座”事件
【案例11】网红之“凉”的警示
【案例12】那一课叫敬业
【案例13】唐某某诉唐某甲等5子女赡养纠纷案
【案例14】聪明掩盖不了道德缺陷
第六章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一、教材分析
二、典型案例
【案例1】IT男之死事件
【案例2】卢恩光行贿案
【案例3】张扣扣杀人案
【案例4】承包经营权权属纠纷案
【案例5】聊城市环境违法案
【案例6】杨某起诉确认亲子关系不存在案
【案例7】治理“医闹”要让守法者不吃亏
【案例8】2004年,人权入宪
【案例9】宪法宣誓制度
【案例10】如何理解民法典开启我国公民权利保护新时代
【案例11】民法中的公平原则
【案例12】行车要文明 不做“喇叭党”
【案例13】“网络虚拟财产”受不受法律保护
【案例14】上海市海关行政处罚案
【案例15】中国足球协会是否有执法权
【案例17】丛某与威海日报社劳动纠纷案
【案例18】阿里巴巴与丁某劳动纠纷案
【案例19】张成见死不救行为是否属于犯罪
【案例20】盗窃行为是否一定构成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