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6】余光中:一首《乡愁》,两岸泪流

【案例6】余光中:一首《乡愁》,两岸泪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著名诗人、文学家余光中的著名现代诗《乡愁》。这首诗,寄托了两岸人们的情感,很多离乡奔波的人们在看到这首诗也会流下眼泪,这份乡愁,虽不如两岸的那种乡愁,但我们也从中能读懂一丝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一声声乡愁,敲击着我们的心头,那般清脆,又那般柔软,软到一碰就碎,坚硬到暗夜流泪,这一切我们都只能独自忍受。但是余光中老先生最后也没有看到祖国统一,没有回到他心心念念的故乡。在2017年12月14在台湾逝世,享年89岁。有人说,余光中老先生的离开,中国的诗坛就塌了半边天。

案例来源:百度/乡愁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9%A1%E6%84%81/10635627?fr=aladdin

问题思考:

如何理解《乡愁》中表达的家国情怀?

案例评析:

这是一首牵系两岸人民的诗歌,这首诗歌虽没有多少字,但是却饱含了无数的情感在里面。很多在台湾的人们都无法回到自己的故乡,只能隔海相望,望着自己故乡的方向,这首诗歌也表达着诗人渴望祖国统一和亲人的团聚,但这又怎么是轻易实现的呢?寥寥数语却有着强烈的思乡之情。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感触,读懂那诗句中的意义。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揭示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要在社会中生存,都要获取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都要寻求慰藉心灵的精神家园,这一切首先得之于祖国。我们不光记住了余光中那些或激烈或舒缓、或迷茫或清醒、或写实或浪漫的诗文,更记住了他对两岸统一的疾呼与魂牵梦绕,记住了他那满腔的爱国情怀。

余先生曾把自己的生命划分为三个时期:旧大陆、新大陆和一个岛屿,旧大陆是祖国,新大陆是异国,岛屿则是台湾。他21岁第一次离开旧大陆去岛屿,30岁第一次离开岛屿去美国求学。第一次离开,思念的是台湾,后来,思念的是祖国,再往后,变成对中国文化——汉魂唐魄的无限眷恋。年轻时,余先生因为对外国文化的向往而选择主修外文,又屡次去往美国留学和讲学。美国文学与文化对他影响愈深,乡愁也像魔豆般在心底滋长。他日思夜念的故乡,是再回不去的故土、深邃的中国文化、已逝的美好、精神的栖所。

余先生一生漂泊,从江南到四川,从大陆到台湾,求学于美国,任教于香港,最终落脚于台湾高雄的西子湾畔。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艺术的熏陶研习,让余先生在中西文学界享有盛誉,往返于两岸多国,却依然从未有过“归属感”。他诗文的主题,多离不开“离乡”“乡愁”“孤独”“死亡”,读他的诗,迎面而来的是一种入骨的苍凉与顽强。余光中在《乡愁四韵》中深情地呼喊:“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那酒一样的长江水,那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他在《当我死时》中殷切地期望:“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这些,无不饱含着对大陆的思念、对两岸统一的渴盼。

教学建议:

此案例可在第三章第二节“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教学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