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2】理想因报国而澎湃
“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这是一位青年在大学毕业时写给同学的一句话。他叫黄大年,那一年,他24岁。26年后,黄大年成了航空地球物理领域的顶级科学家,他主持研发的许多成果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那一年,他50岁。
就在这一年,我国开始实施“千人计划”,得知这个消息后,黄大年说服妻子卖掉经营的诊所,留下还在读书的女儿,回到了母校吉林大学。从零开始的黄大年,带着研究团队日夜奋战。他出差始终赶当天最晚的午夜航班,这样就不耽误白天工作;同事经常两三点钟接到他的信息,得知新的任务。和家人聚少离多,让黄大年心怀愧疚,他在朋友圈感叹:“可怜老妻孤守在家,在挂念中麻木,在空守中老去”。黄大年带领400多名科技人员,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万米科学钻——“地壳一号”,自主研制出综合地球物理数据分析一体化的软件系统,提高国家深部探测关键仪器的制造能力。2016年12月8日,黄大年因胆管癌住进医院。即便在病床上,打着吊瓶的黄大年还在改方案,给学生答疑解难。
2017年1月8日,黄大年因病逝世。众多师生带着伤痛和怀念,默默垂泪,悼念送别。
案例来源:百度首页/ 2017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黄大年——用生命叩开地球之门的海归教授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3821261921529766&wfr=spider&for=pc
问题思考:
黄大年为什么能够感动中国?
案例评析:
感动中国2017年度十大人物黄大年颁奖词:一心中国梦,功德冠群英。作别康河的水草,归来做祖国的栋梁,天妒英才,你就在这七年中争分夺秒,透支自己,也要让人生发光,地质宫五楼的灯源自前辈的薪传,永不熄灭。
新华社记者在采访黄大年的文章中曾有这样的描述:采写已故海归战略科学家黄大年事迹,是一次难忘的过程。初次接触他的生平简介,我们感到,在当下我们惯见的世俗中,他的很多做法太过“高大上”,近乎“不真实”。他为什么要放弃英国的高薪洋房,回到祖国重新开始?他为什么不求院士头衔、行政职务,一心只埋头研究?他为什么非得忙到回不了家,甚至连命都可以不要?……
我们一直在追问,寻找一个可以为他的人生轨迹、为他的不同寻常作出合理解释的答案。我们一次次走近他的团队、朋友和学生,我们渐渐有了叹服,有了敬仰,有了瞬间迸发的泪水,有了长留心间的感动。爱国,是我们能找到的唯一答案。
一个胸有大志的人才能走得更远,黄大年正是这样一个有着远大志向的科学家。2015年年末,他在微信朋友圈里发了这样的感言:还记得回归时的信誓旦旦,竭尽全力,鞠躬尽瘁,不计得失,只要大家团结和坚持,一定能实现壮校情,强国梦。
黄大年的事迹之所以令人动容,是因为他在人生一次又一次的选择面前,把事业看得更重,把奉献看得更重,把祖国看得更重。黄大年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为我们树立了先进榜样。理想因报国而澎湃,祖国终将选择那些忠于祖国的人,祖国终将记住那些奉献于祖国的人。
教学建议:
此案例可在第二章第一节“理想信念的内涵及其重要性”教学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