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7】耶鲁“村官”秦飞

【案例7】耶鲁“村官”秦

201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词:在殿堂和田垄之间,你选择后者,脚踏泥泞俯首躬行,在荆棘和贫穷中拓荒,洒下的汗水是青春,埋下的种子叫理想,守在悉心耕耘的大地,静待收获的时节。

他就是秦玥飞,男,1985年出生于重庆,重庆南开中学2005级毕业生。2005年取得美国耶鲁大学的全额奖学金,赴美留学。2011年,在耶鲁大学完成了经济学和政治学两个专业的学习,取得文科学士学位。许多人以为他肯定要走一条穿西装、拿高薪的富贵路。然而,谁也没想到,秦玥飞一个喝过“洋墨水”的城里孩子,从耶鲁毕业后,没有像其他海归一样去跨国公司或大型金融机构做白领,而是来到湖南一个小山村,走上一条进基层、当村官的实干路。

当村官第一天就被“上了一课”

2011年,秦玥飞到湖南衡山县贺家乡任学生村官。来村里的第一天,天气炎热,早晨起床后全身都是汗,秦玥飞提着水桶去冲澡。却不想,这件事立即在村里传开了,有人说他娇气,有人说他嫌农村脏,还有人说他浪费水。

“如果身上还保持着外来气息 ,就难以真正融入农村。”这是村民给秦玥飞上的第一课。于是,秦玥飞减少洗澡次数,把印着英文字母的花哨T恤反过来穿,穿上解放鞋干活。渐渐地,村民开始信任秦玥飞,冬天送他军大衣,上门找他修电器……

贺家山村有条水渠,村里300亩良田全靠它引水灌溉。但10多年来,这条沟渠一直无人修理,且越堵越厉害。秦玥飞掌握情况后,便四处奔走寻求各方帮助,且每次的路费都是从自己每月1450元的工资里支出,他寻求各种社会资源支持贺家山村建设,共为村里筹集资金80多万元。

秦玥飞还为村里维修道路、安装路灯、扩建敬老院,并拉来了乡村信息化教育项目,他与村民的相处也变得自然而融洽:村民路上碰到秦玥飞,会主动打招呼、握手。走在路上,有村民追着往他手里塞鸡蛋……村民亲昵地称他“耶鲁哥”。

他召集高才生当起乡村创客

2014年服务期满,秦玥飞认为“输血”并非最可持续的乡村发展模式,他放弃提拔机会,转至白云村续任大学生村官,用“造血”建设乡村。他带领村民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山茶油产业,通过创业创新为当地创造可持续发展动力。

为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服务乡村,秦玥飞与耶鲁中国同学发起了“黑土麦田公益项目”,招募支持优秀毕业生到国家级贫困县从事精准扶贫和创业创新。近30名来自清华、北大、复旦、人大、中国社科院等院校的“乡村创客”在15所村庄开展产业扶贫与创业创新,得到当地政府与村民的好评。

要在公共服务领域干点事儿

这是玥飞一直以来的梦想。如今,这个追求已经小有成绩,这个梦想也越来越坚定。“村官生涯快结束了,这是千金不换的经历。还没想过以后要干什么,但肯定会在公共服务的路上一直走下去。”秦玥飞说。如今“耶鲁哥”已小有名气,但他说,“面对基层,面对村民,我仍是一个学生,所有的一切,都需要学习。”“农村社会的复杂性超乎我的想象,但我觉得这是个大课堂,我不能把它看作是不正常的现象。在村里做事遇到困难是正常的,只要学会去适应、学习、分析,就有可能找到解决方案。”秦玥飞说。他用“脚踏实地,实干兴邦”来形容日后的村官工作

案例来源:央视网/2016年感动中国获奖人物,2017年2月14日

http://news.cctv.com/special/gdzg2016/index.shtml

问题思考:

结合材料,谈谈大学生如何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案例评析:

秦玥飞自2011年8月担任大学生村官以来,立足农村实际,心系村民群众,动员多方社会资源,积极募集资金,倾心公益事业,在帮助硬化村级道路、安装路灯、改善农田灌溉设施、引进信息化教育设备、改扩建敬老院、提供校车安全保障等方面积极努力,无私奉献,为当地谋取民生福祉作出了较大贡献。这说明大学生要为理想而奋斗,关键是要在实践中把理想转化为现实。有时候理想看似遥远,但起点就在脚下。

不同时代赋予了年轻人不同的使命。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当今时代赋予年轻人的历史使命。个人理想只有与社会理想相一致,并升华为社会理想时,才更深刻、更有价值。秦玥飞是当今时代青年大学生的优秀代表。他把个人追求与社会理想相统一,并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最终既成就了个人理想,也增进了社会理想的实现。

教学建议:

此案例可在第二章第三节“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教学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