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24】如何看待“宁贫困不当修鞋匠”现象
《郑州晚报》报道,为了帮助贫困大学生自立自强,大学生李培栋修鞋连锁店老总愿意免费教大学生一技之长,让你体验创业做老板的滋味。大学生可以到店里打工,也可以自己开店做老板。出人意料的是,询问者多,报名者无。没有一个贫困生愿做“修鞋匠”。
案例来源:新浪网/贫困大学生不愿修鞋是荣辱观错位
http://news.sina.com.cn/c/2006-04-05/17109540365.shtml
问题思考:
如何看待大学生“宁贫困不当修鞋匠”的荣辱观错位现象?
案例评析:
荣辱观是指人们对荣与辱的评价标准的价值确认。“由义为荣,背义为辱”。“荣”指荣誉或光荣,是人们对高尚的道德行为所作的客观评价和主观感受。客观评价指社会或集体对这种行为的肯定、赞扬和褒奖,主观感受指个人或集体对这种客观评价所产生的尊严感和自豪感。“辱”指耻辱,是社会、集体或他人对违背公共利益的不道德行为的否定和贬斥,以及个人因自己行为的过失而在内心形成的羞愧体验。荣辱观受一定社会的风尚、习俗和传统的影响,在不同的民族和地域,人们对荣和辱的看法不尽相同。在阶级社会中,荣辱观又受一定阶级的思想影响。
该案例反映了这些贫困生错误的荣辱观。在贫困生眼里,他们是天之骄子、知识分子、金枝玉叶、高级白领,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点衡量,他们属于“管理者”才名正言顺;而修鞋匠整天拿着别人臭烘烘的鞋子缝缝补补,很邋遢,脏累差,“看着没有面子”等。他们没有认识到修鞋匠也是凭劳动吃饭的正当职业,是为社会忠诚服务的服务者,更没有认识到他们身份虽然不够高贵,同样蕴含着社会不可或缺的价值和精神尊重。
“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辛勤劳动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大学生就是真的当了修鞋匠,他们用兢兢业业、辛勤劳动服务于人民,在艰苦奋斗中获得人格提升和升华。就算得到了暂时委屈和羞辱,这种“交换”也是值得的。因为他们最终得到了用任何金钱都不能买到的精神强大和自强不息。拥有了这种立身之本,还有什么样的贫困和磨难不能跨越呢?相反,如果“明明可为,而不愿为”,不仅是一种人格退缩、经济上的得过且过、抹不开面子的小家子气,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好逸恶劳和对“骄奢崇拜”的经济短视,而这些显然属于“八荣八耻”中的耻辱行列。这种价值观的扭曲是应该纠正的。
教学建议:
此案例可在第一章第三节“荣辱观”教学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