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7】画家和“狼桃”的故事

【案例7】画家和“狼桃”的故事

相传在南美洲的深山密林里,生长着一种果实艳丽的植物。当地人把它当作有毒的果子,称之为“狼桃”,只用来观赏,无人敢食。到了16世纪,英国有个名叫俄罗达拉里的公爵去南美洲游历,第一次见到番茄,就被它艳丽的色彩所深深吸引,于是就把它带回了英国,作为稀世珍品献给他的情人伊丽莎白女王,以示对爱情的忠贞。此后,番茄便有了“爱情果”的美名。欧洲人同南美洲人一样,只是欣赏其艳丽,不敢品尝其味道。

18世纪末,法国的一名画家在为西红柿写生时,被它艳丽的色泽所吸引,决心冒着生命的危险亲口尝一尝“狼桃”,以验证“狼桃”是不是真的有剧毒。他写下遗嘱,穿好入殓的衣服,视死如归地吃了一个。然而,勇敢的画家不但没死,连一丝一毫不适的感觉都没有。这可口的滋味,反而使他更加神经紧张。于是这位画家干脆躺在床上,等着死神的召唤。可是他并没有死去。西红柿的食用之谜由此被揭开了,立即风靡世界,成为人们争相食用的时蔬佳品。今天,“狼桃”已在世界各地广为栽种,人们重新给它起了个美妙动听的名字“西红柿”。

案例来源:百度知道/狼桃的故事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549038337.html

问题思考:

如何理解价值?

案例评析:

这个故事揭示了价值的产生是同人们的需要相互联系的。价值属于关系范畴,从认识论上来说,是指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益关系,是表示客体的属性和功能与主体需要间的一种效用、效益或效应关系的哲学范畴。价值作为哲学范畴具有最高的普遍性和概括性。价值是先天存在的,只是等待着被人类所认识和发掘,这一过程是人类的需求在起作用。当西红柿被叫作“狼桃”的时候,没有什么人需要它,当第一个吃的人发现它的美味的时候,它的价值就被发掘了,人们才开始需求它,人类的需求引得大量种植西红柿。第一个吃“狼桃”的人也是出于某种目的才发现它的作用的。所以任何物品的价值都是先天存在的,等待着人类去发现,去需要。当人类形成需求的时候,其价值就产生了。价值就是现实的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亦即主体与满足主体需要的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所谓主体就是指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所谓客体就是指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成为人们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对象。客体包括:劳动力、生产工具等生产要素。某种事物或现象具有价值,就是该事物或现象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成为人们所追求的对象。

价值是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社会范畴。最早是用来反映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的一般劳动,属于经济学的特定范畴。19世纪,德国哲学家把“价值”这一概念从经济领域引入哲学领域,赋予其更为广泛的意义。在日常生活中,价值是人们经常会碰到的问题,如做事说话经常要考虑“值不值得”“有没有益处”“美不美”,这里的“值”“益”“美”就是一种价值判断。

教学建议:

本案例可在第一章第一节“价值”教学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