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9】病房里的感动

【案例9】病房里的感动

晚上9时,医院外科3号病房里新来了一位小病人。小病人是个四五岁的女孩。女孩的胫骨、腓骨骨折,在当地做了简单的固定包扎后被连夜送到了市医院,留下来陪着她的是她的母亲。

大概因为是夜里,医院又没有空床,孩子就躺在担架上被放在病房冰冷的地板上。孩子的小脸煞白,那位母亲一直用自己的大手握着孩子的小手,跪在孩子的身边,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盯着孩子的脸。

“妈妈,给我包扎的叔叔说过几天就好了,是不是?”

“是!”母亲的脸上竟然挂着慈爱的笑,好像很轻松的样子。

“妈妈,那要过几天?”孩子的声音很小。“用不了几天,孩子。”

孩子没有说话,闭上眼睛,眼泪流了出来。过了一会儿,孩子说:“妈妈,我疼!”

母亲弯下身子,把自己的脸贴在孩子的小脸上,用自己的脸擦干孩子的泪水。当她抬起头的时候脸上依然挂着那种轻松的慈爱的笑:“妈妈给你讲故事好吗?”孩子点点头,眼泪还是不停地流下来。

母亲讲的故事很简单:大森林里的动物们都来给大象过生日。它们各自都送给大象珍贵的礼物,只有贫穷的小山羊羞怯地讲了一个笑话给大象,大象却说,小山羊给大家带来了欢乐,它的礼物是最值得珍惜的。

不知道母亲为什么选了这样一个故事。孩子的眼睛亮起来,她一边用手抹眼泪,一边用快活的声音说:“妈妈,它们有蛋糕吗?我过生日的时候你是不是也会给我买最大的蛋糕?”

“当然要买蛋糕,等你好了,出院的时候我们就一起去买蛋糕。”母亲的声音那样轻快,孩子也笑了。“妈妈,再讲一遍。”于是,母亲就一遍一遍地讲下去,她的手一直握着孩子的小手,脸上挂着轻松的慈爱的笑。

女孩终于忍不住了,眼泪再次流下来:“妈妈,我很疼!”并轻声哼起来。母亲一边给孩子擦眼泪一边问:“你想大声哭吗?”孩子点点头。病房却是出奇的安静,不知道是不是大家都睡了。那时已经是夜里11点多了。

“让妈妈陪你一起疼好吗?”孩子点点头又摇摇头。母亲把自己的手放在女孩的唇边说:“疼,你就咬妈妈手。”孩子咬住了妈妈的手,可是眼泪还是不停地流。

后来,孩子终于闭上眼睛睡着了,脸上还挂着泪水,母亲这时却是泪流满面。凌晨3点的时候,孩子就从梦中疼醒了,她叫了一声“妈妈”就轻轻地抽泣起来。母亲忽然没了语言,她不知所措了,嘴里只是轻轻地叫着:“我的孩子!”

“孩子要哭,你就让她大声地哭吧。”一个声音在房间里响起。“孩子,你哭吧。”房间里的人一齐说。他们竟然都是醒着的。

母亲看着孩子的脸,说:“想哭就哭吧,好孩子。”“妈妈,叔叔、阿姨不睡了吗?”孩子哽咽着问,眼泪浸湿了她的头发。她的小脸像个天使。

屋子里能走动的人都来到了孩子的跟前,一名40岁左右的妇女拿起一个橘子,一边剥皮一边说:“吃个橘子吧,小宝贝,吃了橘子,你就不疼了。”说着眼泪滚落在孩子的脸上。孩子吃惊地看着她,然后伸出自己的小手去擦阿姨脸上的泪。那女人更止不住地哭泣起来:“我从来没看到过这么懂事的孩子……”

那一夜,大家都没有再睡,大家都被感动着,被那孩子感动着,被孩子的母亲感动着。有这样的母亲才会有这样优秀的孩子。

案例来源:语文网/病房里的感动

https://yuwen.chazidian.com/yuedu4663/

问题思考:

为什么大家被小女孩感动?

案例评析:

社会公德简称“公德”,是指存在于社会群体中间的道德,是生活于社会中的人们为了我们群体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在本质上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在历史长河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下来的道德准则、文化观念和思想传统。它对维系社会公共生活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社会公德与“私德”相对,这里的“公德”是指与国家、组织、集体、民族、社会等有关的道德,而“私德”则指个人品德、作风、习惯以及个人私生活中的道德。

从诞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进入了这个绚丽多彩的世界,这也意味着我们将不再孤单。为了更好地融入这个社会,处理好人际关系,我们必须遵守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社会公德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约束着我们的行为。只有遵守社会公德的人,才会被人们所尊重。那些违反社会公德的人,将被人们所不齿。

教学建议:

本案例可用于第五章第三节“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