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2】摩西十诫

【案例2】摩西十诫

“摩西十诫”,源自《圣经》,传说是神(耶和华)在西奈山的山顶亲自传达给摩西的,是耶和华对以色列人的告诫。它讲述了摩西带领他的犹太族人流浪来到西奈山下,摩西祈祷请求上帝耶和华为他的族人指一条道路。这时,一只看不见的手——上帝之手在西奈山的峭壁上刻出十条戒律。“摩西十诫”被说成上帝耶和华对摩西的启示,并通过摩西向教民宣讲教规和道德禁律。

“摩西十诫”摘要:我是你的上帝,不可信仰别的神;不可亵渎上帝之名;谨守圣安息日;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伪证陷害他人;不可贪恋别人的配偶;不可贪恋别人的财物。

案例来源:百度/摩西十诫

https://baike.baidu.com/item/摩西十诫/773685?fr=aladdin

问题思考:

“摩西十诫”的特点是什么?

案例评析:

道德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一样,有其产生、形成、演变的过程及其规律性。在伦理学发展史上,不同的伦理学派和伦理学家,由于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和各自的社会地位不同,对于道德起源的看法和结论也不同。神启论是宗教伦理学和客观唯心主义关于道德起源的观点。他们把道德的起源归结为上帝的意志或者具有神秘性的“天”的启示。在西方,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都认为人们灵魂中的善和人类生活中的道德都来源于神谕或神秘的“理念十诫”的启示,人们通过自我认识和回忆,发掘出神给予的善和道德。中世纪的基督教认为,道德的原因就是上帝的存在,上帝不仅能鼓舞人行善,而且能给人以知识和智慧,使人得到真理和美德。《旧约》中提出了“摩西十诫”。所谓“摩西十诫”,就是讲摩西接受了上帝写在石板上的不杀人、不偷盗等十诫,然后他又传给了教民。经院哲学的代表人物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人们所具有的美德,都来自上帝的启示,并由此建立了他的神学伦理思想体系。在我国,西汉时期的董仲舒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举贤良对策》)董仲舒所讲的“天”,是指主宰宇宙及人类命运的至上神,是一个有意志性和伦理性的精神实体,是至善的道德化身。他所讲的“道”,包括封建社会的纲常礼教、道德、政治等封建统治原则。这些封建的传统“尽取于天”,也就是说,都是帝王从“天”那里承受下来的。

“神启论”把道德纳入宗教,以一种虚无缥缈的上帝或神秘的“天”来论证道德的起源,是一种十分粗陋和荒谬的唯心主义道德观,其将道德起源神秘化的目的在于为维护剥削阶级的统治服务。这种用神启来说明人类道德起源的说法,一方面强化了道德律令的束缚力和权威性,另一方面又因其脱离人类自身活动而缺乏现实说服力。并且,上帝全善的说法,也无法解释人间的罪恶、苦难等现象。

教学建议:

此案例可在第五章第一节“道德的起源”教学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