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5】他们是院士也是战士
他是钟南山,面对疫情,他呼吁:“没有特殊的情况不要去武汉”。说完这句话,他义无反顾启程武汉!他不惧一切地跟疫情拼搏,他的无畏让无数人敬佩。
她是李兰娟,从2003年抗击“非典”,到2013年防控H7N9禽流感,再到此次阻击新冠肺炎疫情,始终冲在第一线。当年逾古稀的她摘下口罩,脸上压痕清晰可见的照片令人动容。
他是张伯礼,推动中医药进方舱医院,探索中西医联合诊治。在武汉做完胆囊摘除手术后,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他是黄璐琦,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率领第一支国家中医医疗队奔赴武汉金银潭医院并接管一个重症病区,在武汉抗疫一线坚守至今。
她是乔杰,2月1日到达武汉后,带领团队与兄弟医院、当地医院团结协作,仅用30多个小时便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组建起危重症病房,并开始收治患者。
他是仝小林,除夕当天便率队紧急奔赴武汉防疫一线,深入走访定点医院、重症病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隔离点,不断优化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中的中医治疗方案。
他们分别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是奋战在抗疫一线的白衣战士。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他们挺身而出,不顾安危带领团队与时间赛跑、同病魔较量,在抗疫主战场发挥领军作用。
他们是院士,也是战士。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武汉市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所指出的,在湖北和武汉人民遭受疫情打击的关键关头,广大医务工作者坚韧不拔、顽强拼搏、无私奉献,展现了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展现了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良好形象,感动了中国,感动了世界。
案例来源:人民日报/院士也是战士2020年3月17日
http://www.rmzxb.com.cn/c/2020-03-17/2539643.shtml
问题思考:
从案例中,你有哪些感悟?
案例评析:
八十多年前,著名教育家、南开大学老校长张伯苓对师生曾发过“爱国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习近平总书记对此给予充分肯定,指出“爱国三问”既是历史之问,也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新时期,爱国主义不仅没有过时,而且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内涵。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遇到过不少艰难险阻,但无论什么天灾人祸,都没有吓倒、压垮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反倒在苦难和险阻面前愈战愈勇、越挫越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正是在百折不挠的奋斗中,形成了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这体现在中华民族所具有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四个伟大精神的内核。
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不是凝固的,每个时代都为其增加着新的内涵,增加着有形的、感人的精神雕像。在革命战争年代有董存瑞、黄继光,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有雷锋、焦裕禄、郭明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更是不缺少榜样、英雄的时代。人民日报微博这样评价84岁的钟南山: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一路奔波不知疲倦,满腔责任为国为民,的的确确令人肃然起敬!今天的防控疫情阻击战涌现的许许多多的榜样、英雄故事,可歌可泣、催人奋进。
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不是遥不可及的,它与我们每个中国人相关,体现在平凡人做出的不平凡事上。我们看到,有的工作人员因操劳过度,牺牲在抗击疫情岗位上;武汉金银潭医院240多名党员,没有一名临阵退缩,院长张定宇用患有渐冻症而一瘸一拐的腿,夜以继日地与病毒赛跑;还有一个叫甘如意的在湖北卫生院工作的女孩,返乡过节独自骑行和乘顺风车300多公里来到武汉工作岗位,没有人逼她,是她自己甘心如意;多少医护人员的面颊被防护眼镜勒出深深痕迹,又有多少白衣天使剪去秀发,变身光头“女神”,与进入病区前判若两人;还有最熟悉的陌生人——因为穿着防护服,送饭的丈夫不认识妻子……这样感人的事,数不胜数,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化身!
教学建议:
此案例可在第三章第一节“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教学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