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2】“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

【案例2】“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

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35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打造了“富岗”“绿岭”等知名农产品品牌,带动10万多农民群众脱贫致富,被誉为“太行新愚公”。他的先进事迹经中央和省内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2016年4月25日《河北日报》)

一个头发花白,衣着朴素的清瘦老者;一个知识丰富,一身技能的大学教授,30年扎根太行山,带领10万群众脱贫致富,鞠躬尽瘁,呕心沥血,让大山怀念,令民众动容。

开山植绿。曾经太行上,荒山秃岭,水灾旱灾频繁,“有雨遍地流,无雨渴死牛”。现在的山上,植被繁茂,苹果、核桃、山楂等结满枝头。李保国用科技之手唤醒了沉睡多年的深山,点亮了一连串闪光的名字。喜看大山新变化,山区群众尽开颜。

以民为伴。脸庞黝黑、笑容憨厚,一身尘土、两脚泥巴,见过李保国的人都说,他和农民没啥两样。为了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他长年累月和农民摸爬滚打在一起,手把手教他们操作,从来没有嫌麻烦。“井陉核桃”“曲阳核桃”“栾城杨核桃”“平山西北焦核桃”“平山苹果”……在李保国的手机通讯录里,有着三四百个奇怪的名字。无论何时何地,熟悉的还是不熟悉的农民打来电话,他都会耐心地接听解答。在李保国的人生词典中,没有“辛苦”二字,认的是一个“干”字,用的是一种实力,表的是一份真情,不怕辛苦、不求回报。“我是农民的儿子,见不得穷”,是他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

精准帮扶。“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是李保国常说的一句话。为了摸清山区的“脾气秉性”,他多年潜心研究实践,开创了太行山区绿色生态发展新模式,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新路子,把太行山区带整合成了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金腰带”。他所说的话,发自肺腑,所做的事,意义深远。一名党员干部的责任和担当,在他身上得以生动体现。

向他致敬。“走过巍巍太行山,你可曾看到苹果满山,核桃满坡;走过巍巍太行山,你可曾记得匆匆背影,双鬓斑白……”这是一首永远唱不完的歌。

案例来源:中国文明网/巍巍太行,抒写“农民教授”赤诚情怀

http://images1.wenming.cn/web_hb/zt/lbg/pl/201605/t20160520_3373152.shtml

问题思考:

从本案例中,思考讨论当代青年如何落实以国家富强为己任?

案例评析:

李保国同志35年如一日,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事迹感人至深。习近平总书记称他为“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并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育、科技工作者学习他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自觉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新时代新篇章,新生活新征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正是有无数李保国一样的党员、干部切实履行为人民服务的天职,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实事、谋福利,才使我国精准脱贫目标一步步变为现实。是他们将人民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是他们将社会变得更加和谐,是他们将乡村建设得更加美丽。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决胜“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需要当代青年奋发图强、为祖国富强不懈努力。

教学建议:

此案例可在第四章第一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富强”教学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