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23】26岁的怀孕女孩张丽君的抗癌经历

【案例23】26岁的怀孕女孩张丽君的抗癌经历

她曾经绝望过:我要如何面对死亡?而如今,她却这样反问自己:那怎样才算活着呢?

就算我生命终结,也要带他来看看这个世界。26岁的张丽君,是个开朗爱笑的上海姑娘。她和老公结婚才不到一年,肚子里还有5个多月的孩子;老公和她十分恩爱,公婆也把她当作亲生女儿一样疼惜。可就在这个时候,她被查出了胰腺癌晚期。

她怀有身孕,无法从胰腺部位取组织,要是通过外科的途径去治疗,这个孩子很可能保不住。在确认孩子生下来不会感染癌症后,张丽君决定把孩子留住。即使这样,会使自己错过癌症的最佳治疗时期。

她说,我老公才27岁,我26岁,我不可能叫他一辈子就这样子一个人过,他老了,他也要有人陪。

她说,我生命终结了,也应该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看看。好歹我活了26年了,他还没有来世界看过一眼。

她给孩子取名小笼包——“亲爱的小笼包,因为爸爸是属龙的,妈妈是属蛇的,那一个是天龙,一个是地龙;那你是我们的宝贝,我们取了个谐音,叫你小龙宝,上海话念出来就都一样啦,小笼包。”

早产儿的存活率很低,孩子在母亲子宫内多待一天,相当于在体外多待十天。孩子7个月的时候,张丽君撑到身体不允许再撑的时候,她才接受了剖腹产。7个月的早产儿,肺部并没有发育成熟,但两斤多的小笼包,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产后第6天,张丽君开始接受癌症化验治疗,但她被确诊为一种恶性程度更高的癌症——印戒细胞癌。医生说,两千多例胰腺肿瘤,从来没有碰到这种情况,手术已经没有意义了。

张丽君害怕小笼包长大后对妈妈没有记忆,她决定做点什么。她说,录视频也不错,特别是每年生日的视频,可以让小笼包知道,每年生日的时候,都是有妈妈陪伴着。不知道小笼包何时才能看到,他的妈妈,被病友们戏称作孕坚强的张丽君,在癌症的晚期,生命的尽头,给他录下了十八年的生日祝福。张丽君在生日祝福里,对小笼包说:妈妈无论在你身边,还是在天上,在任何地方,都是最爱你的,最牵挂你的,也是会一直守护你的。

向死而生,张丽君或许更加明白,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加一个“更”字。甚至最后她彻底想开了,说要不就出去玩嘛,最多也就是玩到死。本来一句玩笑,却把所有人都惹哭了。

她曾经绝望过:我要如何面对死亡?而后来,她却这样反问自己,那怎样又算活着呢?在癌症的晚期,在生命的尽头,她依然乐观坚强,她说:你要感恩、珍惜世界一切的美好;所有对你好的人,所有的你看到的一草一木也好,你都要去感恩、珍惜;这个世界太美好了,我很舍不得,所以我也会努力活下去。

最终,她的癌细胞扩散,在小笼包快会喊妈妈的时候,她离开了人世。

案例来源:百度/26岁女孩怀孕5月查出癌症,她的选择让无数人泪奔:母爱太伟大了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596693325296630183&wfr=spider&for=pc

问题思考:

如何看张丽君的选择?

案例评析:

假如死亡也有一种艺术形式,那它应该是有尊严地死去。“生是偶然,死是必然”——与其恐惧、逃避死亡,倒不如先想明白,怎样才算活着。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去爱,去珍惜,去好好活着。

生命的历程是一个从生到死的过程,有生必有死,无论贫富贵贱,不管职位高低,也不论年龄大小,生死问题是谁都无法逃避的自然现象。从一定意义上说,正是因为人终有一死,生命短促而无常,才更体现出人生观的重要意义。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欧文亚龙曾经深入浅出地探讨过这个问题:人们心中普遍存在被否定和压抑的死亡恐惧。他说:“死亡虽是终点,但人生的意义并不会因此湮灭;死亡虽是宿命,但看待死亡的视角却可以让人们获得拯救。”不同的生死观塑造着不同的人生轨迹,也体现着不同的人生境界。

文天祥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歌表现出为国家安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林则徐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操和博大胸怀的生死观。中国共产党人在争取民族解放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革命英雄主义的生死观。毛泽东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明确指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革命烈士夏明翰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激励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了理想信念,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不惧牺牲,英勇奋斗

在现实中,有的人活着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仍然活着。人们之所以赞赏“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一诗句,表明人们并不认同一死百了的生死观。这种区别就是人生的不同意义和价值。

张丽君虽然离世了,但她面对死亡的坚强、乐观却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人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既然死亡不可避免,那就让我们健康、精彩地生活,珍惜生命,珍惜韶华,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努力给有限的个体生命赋予更有价值的意义。

教学建议:

此案例可用在第一章第三节“生死观”教学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