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4】大学生如何对待宗教问题
2015年4月广东千年佛寺东华禅寺推出“我佛要你”的招聘广告,近日火遍朋友圈,该广告据称点击量高达100多万,一时间4000余份履历蜂拥而至,其中不乏国外名校毕业生。
“我佛要你”,一年年面临“史上最难就业季”的大学生们应不应?事实上,宗教已经远比想象中更大程度地渗透入大学生的生活。
吉林省2014年调查本省1309名高校大学生后发现,有过被“传教”经历的学生占比已高达33.36%。而往前4年,针对北京地区十所高校大学生展开的调查显示,该比例已经达到45.5%。
苏州大学陈席元介绍自己经历过多次传教,“一般都会由搭讪开始,先聊天,聊很久之后才提出拉我做活动”。陈席元表示自己不会入教或参加活动,理由是自己已入党,但并不排斥传教,“有很多传教的是老外,可以锻炼口语”。
西安外国语大学的张慧说自己宿舍就有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并描述舍友传教时“极其有耐心”,已经成功“拉了5个人入伙”。张慧说如果拉她入伙自己“绝对百分之百拒绝”,因为自己没有信仰,并表示“你信你的,别影响我就好。”
案例来源:新浪网/《“我佛要你”,so大学生“要佛”吗?》
http://news.sina.com.cn/zl/zatan/2015-04-05/08043497.shtml
问题思考:
结合材料,谈谈大学生信教问题。
案例评析:
一则“我佛要你”的招聘广告之所以引起轰动,除了形式新颖之外,或许也是因为引发了大学生对宗教信仰的想象。在我国,信仰是个人生活层面的问题。只要出于自愿或内心的信仰,具体信仰什么,是个人的选择,不存在外在的强制。不论是党的宗教政策,还是国家的法律,都是主张宗教信仰自由的。也就是说,大学生可以信仰宗教。
大学生团契,是大学生目前信教的一种新形式。团契,是基督徒团契中的聚会形式,因参加聚会的主要成员身份是在校大学生,故称大学生团契。根据建立方的性质分为三种:由教会组织、由神学院学生组织和大学内部基督徒学生自发组织。教会建立的团契一般负责人由专业的牧师或者神学生担任,核心带领团队相对稳定;有资金和聚会场所的保证,完全可以成为大学内部团契带领人的培训基地;是大学内团契成员主日崇拜和毕业后的聚会场所,定期举行圣餐礼和洗礼。目前,大学生团契在国内发展迅速。自2008年至今,国内大学生团契已发展到包括海淀堂大学生团契、郑州QGL团契、商丘大学生团契、爱羊者团契、武汉大学生团契等十几个组织。虽然大学生团契在国内的发展还比较晚,但人数增长迅速,发展潜力极大,而且各种名目繁多,真伪难辨,所以,大学生信教仍需慎重。
总体来看,无宗教信仰的大学生对宗教的理解主要依据内心的想象与个人经历,多数都停留在表面阶段——“原则上保持宽容,实质上不太了解”。所谓“理性看待”,也多为现有社会观念教育下的无意识表现。也正是基于此,“传教人员”的个人特质对大学生的宗教理解和宗教印象产生了较大作用。每个人都有信教的自由,即使不信,也请保持理性,不要亵渎宗教的要义。更为重要的是,在宗教信仰自由的前提下,尤其要认清邪教的本质。
教学建议:
此案例可在第二章第一节“理想信念的内涵及其重要性”教学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