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6】穷有信,富且仁
近日,在微信朋友圈、网络上传播的一则消息,赢来点赞纷纷,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
郑州新密市中学生陈奕帆,骑车不慎撞损一辆停在路边的宝马车,车主不在现场,他便写了一封道歉信,连同寒假打工赚的311元钱卡在车门把里。车主薛战民见信和钱,深被打动,动了资助该学生的念头,找到陈奕帆并资助了1万元。这名学生因“信”而打动车主,车主因“仁”而资助学生,一“信”一“仁”,演绎了暖暖的人间乐章。
案例来源:南方网/南方杂志总第254期
http://epaper.southcn.com/nfzz/254/content/2017-03/09/content_166664033.htm
问题思考:
这件事给我们哪些启示?
案例评析:
陈奕帆本可以选择“人不知,鬼不觉”,悄然离开,逃避责任。但是,他选择“有信”,主动写上道歉信,尽自己所有,附上在寒假里打工的311元,作为赔偿款。知道这点钱的赔偿远远不够,他在道歉信上多次说“对不起”,态度诚恳地承担责任。陈奕帆的“信”,赢得了车主的谅解,并深深地打动了车主的心,唤起了车主对“仁”的诠释。于是,车主薛先生不但把钱退还给陈奕帆,还资助他读书。
宝马车主薛战民先生的“仁”,一样值得肯定。在自己的车子被撞损,不但没有索赔,还被学生这种“信”所感动,以“仁”回应“信”,对学生施予“仁爱”,资助学生,使学生明白,“信”是无价的,也是有回报的。同时,也向社会传递了“你怎样对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怎样对待你”的理念,弘扬了“信”的灵魂。
做人要讲“诚信”,在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宝库中,诚信有着举足轻重之位,是以德服人之“德”的延伸,以“信”立魂,以“诚”立世,是做人做事之根本。陈奕帆的“信”,彰显了为人之道,与言而无信、见利忘义、缺乏担当、道德失范的人相比,有天壤之别。然而,在现实中,我们需要更多像陈奕帆这样有信、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人,携手建立“有信” 有担当的社会基石,共同构筑“美美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做人要讲“仁义”,古语云:偏离仁义,必失公道。薛战民的车子被撞损,面对这样一位“有信”的学生,他彰显“仁心”,施予“仁爱”,值得称道。构建诚信社会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彰显“仁爱”需要大力弘扬。薛战民和陈奕帆以“撞车”为媒,为人们上演了一堂生动的“诚信”“仁义”课,影响之大、传播之广,令人记忆深刻。一“信”一“仁”如同两股暖流,温暖了人们的心房。
“诚信”和“仁义”是构筑和谐幸福社会的要素,更是支撑人生的基石。因此,我们要以陈奕帆为榜样,以“信”撑起人生之灵,以薛战民为榜样,以“仁”传播爱之美好。
教学建议:
此案例可在第五章第二节“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教学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