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3】鲁滨逊漂流记

【案例3】鲁滨逊漂流记

《鲁滨逊漂流记》(1718年)是18世纪英国作家、欧洲的“小说之父”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品,也是一部具有广泛的世界性影响的作品。书中记述了主人公鲁滨逊在一次航海中不幸遭到了暴风雨的袭击,除他外,其他人全部遇害。他漂到了个没有人烟的孤岛上。他的心中充满了无助以及孤独,不知道应该如何在这个孤岛上生活下去,但是,他却又不断地安慰自己,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克服了无数的困难,把自己的生命延续下去,并且找到了许多生活的乐趣,在他渐渐淡忘要回到文明社会中去的时候,他却得到了获救的机会……在故事中,坚强不屈的鲁滨逊凭着自己的力量和在废船上找到的一些工具,在荒地上建起了住所,种起了麦谷,还饲养了动物,完成了自己的生活基本所需。他在这个过程中,也遭遇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例如,他那个有两层围墙的房子差不多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建成;他在第一次播下大麦和稻谷的时候,由于播种得不是时候,这些宝贵的存货就浪费了一半;为了挖几个地窖以备贮存淡水,鲁滨逊又辛辛苦苦地干了几个月;为了做一个能够煮汤的锅,他绞尽脑汁,尝试了多种办法,也失败了无数次,才研究出制造方法。最后,鲁滨逊终于在28年后获救,并带领星期五逃出了荒岛。

案例来源:百度/鲁滨逊·克鲁索

https://baike.baidu.com/item/鲁滨逊·克鲁索/10529687?fr=aladdin

问题思考:

鲁滨逊一个人在孤岛时,有没有道德问题?

案例评析: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社会关系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在生产生活的实践活动中,人类必然要发生各种各样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关系。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个人利益、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界限逐步明晰,各种利益关系更为凸显,要求规范、协调或制约利益冲突的意识更为强烈,由此促进了人类道德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可以说,正是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调节各种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需要,道德恰恰是适应社会关系调节的需要而产生的。流落在荒岛上的鲁滨逊除了对他自己和自然界之外,不会有什么真正的道德或不道德的行为,因为他是在社会之外的。只有在社会中,发生了个人与整体、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之后,只有当人将其合群的本能上升为交往关系时,道德才可能发生。

教学建议:

此案例可在第五章第一节“道德的起源”教学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