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1】从“钓鱼岛事件”看理性爱国方式
2012年9月8日凌晨,日本以涉嫌“妨害公务罪”对中国渔船船长实施逮捕,钓鱼岛事件由此展开。后来,日本政府面对媒体提出,要“购买”钓鱼岛。日本这一做法侵犯了我国的领土权,对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自古至今,钓鱼岛就是我国不可侵犯的领土,日本的诸多行为激起了我国爱国群众的愤怒。在我国领土主权受到侵犯的情况下,很多群众自愿团结起来,一起抗议、反对和谴责日本的恶劣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维护主权、捍卫领土、伸张正义的强大声势。“保护钓鱼岛”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大力倡导。一时间,“抵制日货”活动、“保护钓鱼岛”签名活动等都在我国各省市地区开展。
但是另一方面,涉及爱国的负面新闻也不断产生——砸日本车、砸日货店、纵火、打人等暴力非法行为都在各地发生。这些活动虽以爱国为主要目的,但违背法律法规,对于我国这种法治国家来说,这都是不允许发生的。不容忽视的是,也有少数人打着“爱国”旗号,参与砸车、砸店、纵火等暴力活动,危害到了公共安全,其行为已经超出法律允许的范畴,这是任何法治社会都不允许的。
据新华社报道,19日上午,北京、济南、青岛、广州、深圳、太原以及杭州等中国10多个城市均出现了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非理性抗议活动。大街上日系车子被砸,商场里日产的家电被砸,甚至走在路上的日本人都无辜被打。
案例来源:凤凰网/中国10余城市民众游行抗议日本右翼分子登上钓鱼岛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diaoyudaozhengduan/content-3/detail_2012_08/19/16920900_0.shtml
问题思考:
如何看待“暴力”爱国行为?如何理性表达爱国情感?
案例评析:
爱国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道德,更是一种责任。这种爱国情怀,可以通过很多合法的方式进行表达。相反,当人们无法合理控制自己的情感,将所谓的爱国行为暴力化、违法化的时候,爱国行为已经变质。如何理性表达爱国情感呢?
第一,要将理性的爱国情感与爱国意识融合。理性爱国就是要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将国家利益视为最高的利益追求,在法律框架内实施爱国行为。情感和意识是行为的指引,具备理性的爱国情感和爱国意识,就会引导爱国行为趋于理性,从而更好地维系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
第二,要将内在爱国情感转化为理性爱国行为。爱国是一种思想和情感的表达,体现在个体的行为之中,理性爱国需要将个体的思想和情感进行转化,转化为理性的爱国行为。爱国并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要借助具体的行为,利用实际行动捍卫祖国利益,以实际行动维系国家权益。
教学建议:
本案例可在第三章第二节“做忠诚的爱国者”教学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