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22】两国老太太的天堂对话
一个中国老太太和一个西方老太太在天堂相聚。中国老太太说,我省吃俭用一辈子,攒够了钱,买了一套新房,没住几天就到天堂报到来了。西方老太太说,我的房子是贷款买的,住了几十年了。来天堂之前,刚刚还清了房贷,再也不欠什么了。在强烈的对比中,很多人为“外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的故事而震惊,他们首先在“中国老太太”身上切切实实地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或者感受到了自己父辈的生活场景,一时间,诸如“先苦后甜”“苦尽甘来”的苦乐观,先生产后消费等等,几乎成为必须扬弃的中国文化与生活方式的“陋习”,恨不能立马更新观念,像“外国老太太”那样悠然地活着。
案例来源:平安人的博客/关于中国老太太和外国老太太在天堂相遇的故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22de0690100nwx6.html
问题思考:
如何看待这两种苦乐观?
案例评析:
实际上,两种苦乐观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是不同文化的反映。苦与乐相伴始终,如同阳光与影子,二者既对立又统一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生活境遇不同的人对苦与乐的感受也必然不同,苦与乐只是相对而言。
在21世纪的今天,当人们一味地追求幸福的时候,“先苦后甜”“苦尽甘来”的积极意义在于承认“苦”的作用价值,在于唤起人的斗志,将人的精神状态调整到极佳的位置。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的一生大大小小地总会面临着几次“必须跨过这道坎”的一刻,比如说高考、婚恋、就业等等。如果能够比较好地“跨过这些坎”,我们的人生就能够获得一个好的态势,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可能获得一个好的位置,以在更高的平台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这一点上,中国古人一贯主张:“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也正是中国古人苦乐观中的智慧所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人所说的:“无数人生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
教学建议:
此案例可用在第一章第三节“苦乐观”教学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