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20】屠呦呦成功之路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一名日本科学家及一名爱尔兰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疟疾治疗研究中取得的成就。
屠呦呦,这位以往“圈外人”感到陌生的宁波籍女科学家,因为发现青蒿素——被誉为治疗疟疾的“中国神药”,进入公众视野,也进入了诺奖的视野。她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历史上第12位获得该殊荣的女性,也是首位获得诺奖科学类奖项的中国人。让人感叹的是,她的成功,是在历经了190多次的失败之后,才姗姗来迟的。
青蒿素是从中药黄花蒿中提取的一种抗疟成分,具有抗白血病和免疫调节功能。
上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此时正值美越交战,美国政府称,1967—1970年,在越美军因疟疾减员80万人,疟疾同样困扰越军。美国不惜投入,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最终也未找到理想的抗疟新药。越南则求助于中国。1967年,中国正处于“文革”时期,毛主席和周总理下令,联合研发抗疟新药。1967年5月23日在北京召开“全国疟疾防治研究协作会议”,“5·23”就成了当时研究防治疟疾新药项目的代号。遍布全国60多个单位的500多名科研人员开始研发抗疟新药。中药部分的不同研究小组开始尝试多种中药,筛选出的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药,均未能有令人满意的效果。
1969年,39岁的屠呦呦加入“5·23”。她从整理历代医籍开始,四处走访老中医,编辑了以640方中药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继而组织鼠疟筛选抗疟药物。经过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筛选,最后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但大量实验发现,青蒿的抗疟效果并不理想。然而历史记载认为青蒿确实可以治疗疟疾,并且收效显著。屠呦呦认为,很有可能在高温下,青蒿的有效成分被破坏掉了。她改用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用乙醚提取这一步,至今被认为是当时发现青蒿粗提物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1971年10月4日,经历了190多次的失败之后,在实验室里,屠呦呦终于从中药正品青蒿的菊科植物的成株叶子的中性提取部分,获得对鼠疟、猴疟疟原虫100%的抑制率。
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约瑟夫·戈尔斯坦曾说:“生物医学的发展主要通过两种不同的途径,一是发现,二是发明创造。”屠呦呦表示:“很荣幸,这两条路我都走了。”
“这个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在接受采访时,屠呦呦曾表示,“这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它属于科研团队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
案例来源:前瞻网/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失败190次后终于获得成功
https://www.qianzhan.com/people/detail/270/151009-8bfb0417.html
问题思考:
如何看待人生的逆境?
案例评析:
诺贝尔奖委员会颁奖词:在最具破坏性的寄生虫疾病防治方面作出了革命性的贡献。但在生活中,屠呦呦却是“三无”教授。1930年年底,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她的名字取自《诗经·小雅》中的名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其中的“苹”指的是蒿类植物。或许是冥冥中的安排,屠呦呦的人生注定要与这种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她是我国著名的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这位造福几亿人、被称为“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医学创举”的发明者之一,却是个实实在在的“三无”教授。没有博士学位,没有海外留学经历,没有中国两院院士光环,但历史没有掩埋智慧的光芒。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确,人生需要挫折。当挫折向你微笑,此刻你就会明白:挫折孕育着成功。实际上,顺境与逆境,对于人的成长来说,都是外部环境条件,在哲学范畴中称之为外因条件。而外因条件的好坏,并不是决定人才成长的关键因素或者说变化的根据,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与勤奋钻研,也就是内因,才能有效地、充分地利用自身的外部环境条件的刺激使自己成才。
也就是说,不管你处在顺境中还是逆境中,都必须自觉地、认真地学习知识来提高学识水平与认知能力,使自己具有睿智的、清醒的头脑以面对社会生存中所遇到的各种疑惑,成为有用之才。
教学建议:
此案例可在第一章第三节“顺逆观”教学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