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8】《流浪地球》为什么能够成功

【案例8】《流浪地球》为什么能够成功

2019年2月13日,一部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在大年初一上映迅速引起全民热捧,最终票房达到了46.55亿。电影《流浪地球》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故事设定在2075年,讲述了太阳即将毁灭,已经不适合人类生存,而面对绝境,人类将开启“流浪地球”计划,试图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寻找人类新家园的故事。

案例来源:百度百科/流浪地球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5%81%E6%B5%AA%E5%9C%B0%E7%90%83/16278407?fr=aladdin

问题思考:

《流浪地球》为什么能够成功?

案例评析:

把集体的、国家的、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并高于一切,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文化基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直是优秀中华儿女的信仰和实践,也是中华文明得以5000年灯火相续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思想体系,也是无产阶级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

一直以来,人们常说东西方的差异在于集体与个人,东方重集体而西方重个人。众所周知,古代的科技文明水平较为落后,交通和通信手段不发达导致中国形成了一种乡土气息很浓郁的“熟人社会”。再加上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即“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与国家制度相结合,以维护家长、族长和贵族世袭统治和世袭特权的行为,而形成了由政权、神权、专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而传统的文化中的集体主义就隐藏在这种宗法整体主义之中。西方社会的发展历史决定了西方重个人,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都在强调人文主义。“人”被提到了一个很高的地位,西方价值观里提倡自由、平等、热爱生命,注重追求个人成就和物质财富。

《流浪地球》的成功不仅代表了中国科幻电影里程碑式的进步,也见证了中国集体主义价值观和乡土情怀引起的文化自信和共鸣。与传统的欧美科幻大片弘扬的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不同,《流浪地球》这部电影的精神内涵,就是我国人民普遍认同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即我国自古以来所颂扬的“集体主义精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价值,就是要维护同一个人类的安全和福祉,不能因为某个人群、族群的自私性和优越感,而毁灭了这个星球,让全人类遭殃。尽管《流浪地球》描述的场景,在可预知的人类历史长河中,发生的概率微乎其微,但电影立意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却是十分高明、积极和正确的。面对巨大的灾难或问题时,需要依靠集体或者团队的力量来解决,只有集体主义的力量,才能克服一切困境。这种价值观念,体现在《流浪地球》的结尾,当救援队队长与全世界多国救援队同时推动地球发动机的“撞针”时,集体主义的精神便由此完美体现。可以说,这或许也正是《流浪地球》能够在国内收获诸多认可的原因之一。正如导演郭帆在采访中曾经表示:“集体主义在中国特别容易被理解,《流浪地球》中每一个人都是普通人,没有超级英雄,而是依靠集体合在一起的团结力量去完成救援。”

在新时代新背景下,弘扬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同时,还要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对于集体主义来说,只有个人的价值、尊严得到实现,个人的正当利益得到保证,集体才能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与此同时,集体主义重视个人利益的实现,并不等于说,任何个人不分场合不分时间的利益需求,都应该无条件得到满足。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所重视和保障的是个人的正当利益,而不是任何性质的个人利益,对于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行为,集体主义不但不保护,而且强烈反对和禁止。

教学建议:

此案例可在第五章第三节“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教学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