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5】饥饿的苏丹

【案例5】饥饿的苏丹

1993年苏丹战乱频繁的同时发生了大饥荒,南非的自由摄影记者凯文·卡特(Kevin Carter)来到战乱、贫穷、饥饿的非洲国家苏丹采访。一天,他看到这样一幅令人震惊的场景:一个瘦得皮包骨头的苏丹小女孩在前往食物救济中心的路上再也走不动了,趴倒在地上。而就在不远处,蹲着一只硕大的秃鹰,正贪婪地盯着地上那个奄奄一息的瘦小生命,等待着即将到口的“美餐”。凯文·卡特抢拍下这一镜头。1993年3月26日,美国著名大报《纽约时报》首家刊登了凯文·卡特拍摄的名为《饥饿的苏丹》的这幅照片。接着,其他媒体很快将其传遍世界,在各国人民中激起强烈反响。照片中所表达的信息令所有看到这幅照片的人感到震惊,国际社会也终于明白这一次苏丹的饥荒到底有多严重。因为这幅照片的影响,国际社会加大了对苏丹的援助,很多国际慈善组织也赶赴该国帮忙救灾。后来该照片获得普利策新闻大奖。但与此同时,很多人批评凯文·卡特是个冷血屠夫,为了获得大奖,只顾拍照却没有对照片中的女孩伸出援助之手。当时的各大电视台和媒体也纷纷批判凯文·卡特,对他是口诛笔伐。就在普利策颁奖仪式结束2个月后,即1994年7月27日夜里,警察在南非东北部城市约翰内斯堡发现凯文·卡特用一氧化碳自杀身亡。他在汽车的排气管上套了一截绿色软管,把废气导入车内。人们在他的座位上找到一张纸条:“真的,真的对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的程度。”

案例来源:百度百科/饥饿的苏丹

https://baike.baidu.com/item/饥饿的苏丹/11043010?fr=aladdin

问题思考:

凯文·卡特为什么会自杀?

案例评析: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发挥其调节人们行为作用的一种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选择与活动的总和。其发挥作用的手段在于它是一种调节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通过多领域行为规范,道德发挥着认识、规范、调节、导向、激励等功能。

首先,在人们做出某种行为之前,道德决定人们要依据履行义务的道德要求,对行为的动机进行自我检查,对符合道德要求的动机予以肯定,对不符合道德要求的动机进行抑制或否定,从而作出正确的动机决定。

其次,在人们行为进行过程中,道德能够起到自我监督作用,对符合道德要求的情感、意志和信念,人们予以自我激励;对不符合道德要求的情感、欲念或冲动,人们予以克服。中国有“良心的发现”之说——就是指在行为进行过程中发现失误,良心能够使人改变行为方向和方式,纠正自己的某种自私欲念和偏颇,自觉地保持自己的正直人格,不断提高自己的高尚品德。

第三,在人们行为之后,道德促使人们对行为的后果和影响作出自我评价,对履行了道德义务的良好后果和影响,得到内心的满足和欣慰,对没有履行道德义务的不良后果和影响,进行内心的谴责,表现出内疚、惭愧和悔恨,以至于纠正自己的错误。

记者在职业精神和人道主义之间如何选择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话题。凯文·卡特为什么自杀?大多数人的推测是:他因不堪舆论压力而引咎自杀。也许其自身原因甚多,但不可否认,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内心信念等特有形式,道德的调节功能以其特有方式发挥了作用。

教学建议:

此案例可在第五章第一节“道德的功能”教学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