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8】课堂上的交锋
一位原为记者的中国留学生,赴法国巴黎一大学就读,第一场对话就受到了教授的“挑战”。
教授:“作为记者,请概括一下你在中国是如何工作的。”
留学生:“概括来讲,我可以写我愿意讲的东西。”
教授精心设计了一个陷阱:“我可以知道您来自哪个中国吗?”
留学生:“先生,我没听清楚您的问题。”
教授:“我是想知道,您是来自台湾中国还是北京中国?”
霎时,全班几十双不同颜色的眼睛一齐扫向了这个留学生和一位台湾学生。这个留学生沉静地说:“只有一个中国,教授先生,这是常识。”随后,那位台湾同学在教授和同学们的注视下也重复一遍说:“只有一个中国,教授先生,这是常识。”
教授似乎不甘心,提出一个更大难度的问题:“我实在愿意请教,中国富强的标志是什么?这儿坐了二十几个国家的学生,我想大都有兴趣弄清楚这一点。”这个中国留学生站起来,一字一板地说:“最起码的一条是任何一个离开祖国的我的同胞,再不会受到像我今日承受的这类刁难。”
教授离开了讲台走向中国留学生,一只手放到他的肩上,轻轻地说:“我丝毫没有刁难你的意思,我只是想知道,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是如何看待他们自己国家的问题的。”然后他大步走到教室中央大声宣布:“我向中国人脱帽致敬!”
案例来源:《杂谈》2012年12月22日
问题思考:
这名中国留学生的行为给我们什么启示?
案例评析:
这名留学生面对海峡两岸骨肉分离、亲朋隔断的现状,面对教授的有意提问,真切地表达了对整个民族利益共同体的自觉认同。中华民族的利益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长远利益和最高利益,这种利益高于各个民族内部的、局部的、暂时的利益。爱自己的同胞就是爱人民群众。对人民群众感情的深浅程度,是检验一个人对祖国忠诚程度的试金石。爱自己的骨肉同胞,最主要的是培养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始终紧紧地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
教学建议:
本案例可在第三章第二节“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教学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