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教授的第一课

【案例1】教授的第一课

有一位医生到母校去进修,上课的正是一位原先教过他的教授。教授没有认出他来。他的学生太多了,何况毕业已整整10年了。

第一堂课,教授用了半堂课的时间,给学生们讲了一个故事。可是,这个故事医生当年就听过。医生觉得教授真是古板,都10年了,怎么又把故事拿出来讲呢?医生觉得索然无味。教授的课在故事中结束,给学生留了几道思考题。思考题很简单,要求学生当堂课完成。前面的题大家答得很顺利,可是,同学们被最后一道题难住了,这道题是这样的:“你们知道单位里每天清早在医院里打扫卫生的清洁工叫什么名字吗?”同学们以为教授是在开玩笑,都没有回答。那位医生也觉得好笑,都10年了,还出这样的题,教授的课怎么一成不变呢?

教授看了学生的答题,表情很严肃。他在黑板上写了一行字:“在你们的职业当中,每个人都是重要的,都值得关心,并关爱他们。”教授说:“现在我要表扬一位同学,只有他回答出来了。”这个人就是那位医生。医生这时才猛然发现,自己在平时工作中常会下意识地去记清洁工的名字。他工作的医院有1000多人,他竟然记得每位清洁工的名字。

因为,这道题10年前就曾难倒过他。没想到当年第一堂课会影响他这么多年。

案例来源:360个人图书馆/教授的第一课

http://www.360doc.com/content/07/0523/21/28729_516991.shtml

问题思考:

如何理解医学教授的第一节课?怎么看医学教授十年如一日“一成不变”的课?

案例评析:

毫无疑问,医学教授面对的是一些将来掌握着患者“生杀予夺”大权的医生,而医生的医德如何无疑又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因此,每个将来的从医者职业生涯的第一课就是学做一个有德行的人。至于作者10年了居然还记得导师的那一课,记得那么清楚,是因为教授的教育使得作者“刻骨铭心”、影响深远——一个能从1000多职工的医院返校进修的医生,想必也是单位的翘楚,谁又能否认他的成就与10年前的这个医学教授的“故事”的紧密关系呢!

有道是:做事先做人,做人先立德,做事靠人,做人靠德。立业先立德,做事先做人。做任何事情,都是从做人开始的。古往今来,对人的要求,无不以做人为本。《大学》里讲:“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儒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培养人才的基本规范;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写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毛主席说:要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不仅是每个医生,你、我、他,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向那个医生及他的老师学习,在学做医生和从事其他任何工作之前首先学“做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德为事业之基。”当今的社会是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身边的一切,包括环境、生活、工作、地位等等都在不断地变化,世界观、价值观也会随之改变。如何在这纷杂的世界中开辟出一块净土,让道德之子在每个人的心底生根、开花,且常开不败,是摆在每一个人面前的首要大事。在这里,老教授已为我们作出了表率。

教学建议:

此案例可在第五章教学导入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