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21】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案例21】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汉族,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钱学森这位科学巨匠,在98岁时逝世了,留下的是璀璨的光芒。时至今日,让人们仍感好奇的是,这位著名科学家在科学研究的尖端领域呕心沥血,缘何能如此高寿,奥妙何在?

钱学森如此长寿,奥秘何在?

1.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

钱学森回国后日夜奔忙,身体虽然劳累,但他心情放松,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把自己全部的热血和智慧奉献给了祖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两弹一星”的计划全部实现时,钱学森已年近花甲。

当一个人所做的事,能被称为事业,并可以被称为为人类、为民族、为国家所做的事业,那么他就会充满热情和力量。钱学森常说:“我没有时间考虑过去,我只考虑未来。”他甚至将工作目标排到2049年。正是这样的热情,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永葆年轻的心态,让钱学森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和健康的体魄。

2.兴趣高雅的艺术情操

钱学森虽然终身致力于物理学研究,但他并不是一个“书呆子”,而是一个具有艺术情怀、人文情怀的大科学家。钱学森尤其爱好音乐,在少年时是有名的铜管乐手,在上海交通大学读书时还参加了校铜管乐队。钱学森认为,音乐给了他慰藉,也引发了他幸福的联想。这种高雅的情趣,也是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3.胸怀坦荡的豁达心境

人生的成败,关键在于是否有正确的选择。出于对祖国、对人民无私的爱,钱学森面对国外优越的物质条件,他选择放弃;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他能从容应对;面对失去自由的危机时,他仍保持乐观的心态。

在他回国前的1950年,美国政府取消了他参加机密研究的资格,并指控他有非法入境的嫌疑。于是钱学森想以探亲为由立即回国。当一家人准备乘坐加拿大班机离开时,却在海关被美国国防部扣留。之后美国司法部签署了逮捕令,将他拘留起来,剥夺了他的自由。虽然两星期后他被美国的同事和朋友保释出来,但他继续受到移民局的限制,并滞留5年。

面对这一切,钱学森并没有屈服,他一方面继续自己的科学研究,一方面坚持斗争,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工作着、奋斗着,寻找回国的时机。

在以后的工作中,无论遇到多大困难,爱笑始终是钱学森的一张名片。这何尝不是他长寿的又一个秘诀?

4.琴瑟和鸣的忠贞爱情

钱学森与夫人蒋英可谓青梅竹马,不老的爱情对钱学森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他和夫人在生活上相互关心、照顾,在精神上相互支持、交流,两情依依、心心相印,也使他们的爱情之树和生命之树常青。

在被软禁的灰暗日子里,常常是钱学森吹竹笛,蒋英弹吉他,两人共同演奏古典音乐以排解寂寞与烦闷。在回国后的几十年里,每当蒋英登台演出或指挥学生毕业演出时,总喜欢请钱学森去听、去看、去评论。

钱学森和夫人相濡以沫数十载,令周围人艳羡。不善言辞的他曾在一次公开场合表达自己对夫人的感激之情。他说:“在1950年到1955年美国政府对我进行迫害的5年间,蒋英同志管家,她是作出巨大牺牲的。这一点,我决不能忘。”这一番肺腑之言令在场之人无不感动。

5.淡薄人生的平常之心

钱学森多年以来始终保持着一种简约朴素、不事张扬的人生态度。这位著名人士竟然住的是20世纪50年代的那种红砖老楼,除了四周的书和一架当年从国外带来的且相伴多年的钢琴外,一切都很简单。

据中国科技大学的老师回忆,钱学森虽然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但他在科大只穿土布中山装,戴布帽,穿布鞋。夏天有时还戴着草帽、穿带补丁的短裤。

在饮食方面,钱学森更是没什么讲究,他一直认为“四菜一汤就挺好”。有些文学作品及新闻报道为了体现钱学森的敬业精神,经常写道:钱学森为了工作,常常一边抽烟,一边冥思苦想。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澄清:“父亲从不抽烟,也不喝酒,这是他一生坚持的原则。”钱永刚还介绍说,生活中,钱学森每天除了浏览传统大报大刊,还喜欢听听广播,但是却从不看电视。

钱学森拒绝上任何名人录,这是他自订的“七不准则”中的一个。有人写信称钱学森是中国的“导弹之父”或“航天之父”,他立即回信说,这么称呼他是不对的,不科学的。导弹、航天是成千上万人的事业,不是一两个人能搞成功的。一切成就归于党,归于集体,而他只是党领导下的这个集体中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

案例来源:360个人图书馆/钱学森如此长寿,奥秘何在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1001/21/20215003_691653438.shtml

问题思考:

如何看待人生的得与失?

案例评析:

钱学森不仅是一段辉煌的记忆,更代表着一种精神。从他不计个人得失、甘于奉献的平和中,我们涤净浮躁,调整人生奋斗的目标;在他认真对待每一个工作细节的态度中,我们收敛起轻慢;在他永不停歇的创新中,我们无法倦怠,重新迈开向前的步伐!

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喜欢朝着自己既定的目标奋斗拼搏,但却不是每个人的愿望和理想都能实现。那些搏击一世却未成功的人,是不是就自怨自艾地认为自己的命运不好,或对自己的理智失去了信心,一辈子活在失败的阴影里呢?这种情况是最糟糕的一种。

事实上,我们大多数时候的努力和付出并不是没有一点回报的,也许是你没有看到和发现。大学里,你是不是因为第一次过不了英语四级而别人都通过了而郁闷不已?而事实上,很多考上研究生的朋友都得益于第一次没有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因为那些很早通过的,大多数都认为万事大吉,就把英语丢在一旁,这为后来的考研英语造成了麻烦,还要把从前的重新捡起来再学一遍。考上研以后一样,一些人又为英语六级和雅思的没通过而苦恼,但是,正是这些苦恼让他们走上了社会以后英语口语很棒,而获得了很好的工作机会。

因此,大可不必为从前的和现在的没有立见成效的“舍”而悲观失望,你的那些艰难困苦所带来的“得”,已经渗透在你人生中的每个日子里,时不时为你带来好运。生活的本质就是矛盾,得与失永远并存。得失之间的这种关系,充满了高度的辩证关系。

人本身就是有局限性的,无论是时代的局限,还是社会的局限,甚至是自身的局限,都会导致我们不可能样样都占全。从某种意义上说,得与失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你得到了太阳的温暖灿烂,就要舍得月亮的光辉;得到了春天的花团锦簇,就要舍去冬天的雪花浪漫;得到了成熟,就要舍去幼稚;得到了繁华,就要舍弃宁静。我们只有真正地领会到了得与舍的真谛,才可以生活得更加快乐、更加幸福。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懂得舍得的人,就会用乐观、豁达的心态去对待没有得到的和已失去的东西,每天都会有快乐和愉悦的心情;而不懂得舍得的人,只会焦头烂额地乱冲,老是拿自己没有的去与人家拥有的比,烦恼当然会时刻伴随左右,他们不但最终达不到目标,而且每天都陷于得失的苦恼中。

教学建议:

此案例可在第一章第三节“得失观”教学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