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2】那一课叫敬业

【案例12】那一课叫敬业

所有的考试都结束了,校园里开始弥漫浓浓的离别气息。再有十几天,同学们就要挥手作别大学了。

这一天,学院辅导员通知同学们——主讲训诂学的老教授要在周日给选修这门课的同学补上上一次因他生病住院而落下的课。

同学们意见纷纷:都什么时候了,大家考试都及格了,谁还有心情去补课?再说了,就那选修课少上一次与多上一次又有什么关系……

周六,选修课训诂学的30多名学生中,只有5位女生去了教室。其实,她们也并非有意给老教授捧场的,她们忘了补课的事,原本打算到安静的教室里去聊聊天的。

老教授准时走进教室,看到只有5个没带教材的女学生,他猛地一愣,俯身问明原因后,他微笑着环视了一下空阔的教室,清清嗓子,响亮地喊了一声:“上课。”

仿佛里面照例坐着30多名学生,老教授跟平时一样自然而然地讲述着一个个精心准备的教学内容。他讲得非常投入,甚至有些忘情。不一会儿,他的额头上有汗珠滑落。

5个开始还有些心不在焉的女生,先是惊讶老教授依然工整的板书、热情的手势和对每一个细节的耐心讲解,继而,被他的那份从容和执着深深感动了……她们不约而同地坐直了身子,认真地聆听起来。

课间休息时,5位女同学竭力劝面色有些苍白的老教授赶紧回去休息。老教授擦着满脸的汗水连连摇头,说他还能坚持住。直到下课的铃声响起,他才如释重负地收拾好讲义,慢慢地走出教室。

20年后,那5个在学校成绩平平的女生,很快都脱颖而出,在事业上卓有成绩,成为那届毕业生中的佼佼者。

同学聚会时,面对大家羡慕和赞叹的目光,她们不约而同地想起在大学里补上的那一次课。虽然她们已记不清老教授所讲的内容,但老教授抱病面对五个学生时那份平静,那份声情并茂的投入,却深深地铭刻在了她们的脑海里。正是那一课,让她们明白了什么叫作“敬业”,什么叫作“认真”等等那些曾无数次空泛地谈论过的大道理,并由此深深地影响了她们对事业及人生态度

是的,那刻骨铭心的一课就叫——“敬业”。只是在多年以后,许多同学才在懊悔和遗憾之余,将其间接地补上。

案例来源:大家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cc21800100au6v.html

问题思考:

如何理解“敬业”“认真”?

案例评析:

爱岗敬业反映的是从业人员对待自己职业的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内在的道德需要。它体现的是从业者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对工作极端负责、敬重自己所从事职业的道德操守,是从业者对工作勤奋努力、恪尽职守的行为表现。爱岗敬业就是要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益求精,尽职尽责。

什么叫“敬业”、什么是“认真”,我们以为的空洞甚至是虚妄的所谓“大道理”,老教授用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行动做出了最好的诠释并深深地影响了学生。“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在平凡中孕育伟大,在日常工作岗位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和他人创造财富和美好。各行各业有很多人,都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如“白衣圣人”吴登云、“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等。虽然许多事,人人都会做,“好做”,但是,“做好”的人一定是付出了“认真”和“敬业”及“用心”。这也正是职业道德起码的要求——爱岗敬业、服务群众。要知道,你的“用心”终会有丰厚回报的,无论是于人、于己还是于社会!

教学建议:

此案例可在第五章第三节“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教学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