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2】如何把握时代机遇

【案例2】如何把握时代机遇

1910年夏天的一天,在韶山冲发生了一场父子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已满16岁的毛泽东是该到湘潭米铺做学徒,还是进洋学堂做学生。前者是父亲毛顺生的要求,后者是儿子毛泽东的愿望。毛泽东之所以要走出韶山冲,也是因为他有了一个梦想——立志救国救民。他非常清楚,要实现这个梦,只有出去读书、练就本领这个途径。

周恩来祖籍浙江绍兴,在历史上,绍兴乃物华天宝、人文荟萃之地。周恩来所属的保佑桥周氏,仅在清代就出过两位进士、五位举人。虽然周恩来自小生活在书香门第的环境中,但就家庭来说,自幼丧父,家道中落,家中的进益甚至不能维持生活。从六岁开始,他就随着两位母亲一次又一次地搬迁漂泊,而且家中的变故也尤为剧烈。在九岁到十岁间,其生母和嗣母先后去世。幼小的他带着两个弟弟在族人的帮助和接济下度日,受了不少屈辱。国家的动荡、家庭的衰落、生活的艰辛,让周恩来过早看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也为他从小产生为国家而努力的志向打下了基础。1917年夏天,19岁的周恩来在东渡日本求学时,为送别他的同学写下了“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这是周恩来在一百年前的中国梦。他为了这个梦想坚持了一辈子。26年的总理任期,他日理万机,鞠躬尽瘁。他离去,身后没有子女也没有财产,甚至连自己的骨灰也洒向了祖国大地。

面对十年“文革”,青年习近平同样做出了自己的选择。1969年,17岁的习近平从北京到陕北的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整整7年时间,习近平住在陕北窑洞里,与农民一起生活、一起劳动,从什么都不会做变成了劳动能手,从身体羸弱到扛200斤麦子走十里山路不换肩。正是这些经历,磨砺出青年习近平的淳朴、稳健、自信、魄力。在成为国家领导人之后,他时时不忘走访最贫苦的农民,体会他们的苦楚,思考国家的责任。

案例来源:凤凰网/走出韶山冲

http://book.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3_07/09/27286379_0.shtml

凤凰网/历史/揭秘:家族背景对周恩来一生的深远影响

http://news.ifeng.com/history/shixueyuan/detail_2010_12/05/3353682_0.shtml

人民网/习近平自述:七年上山下乡对我锻炼很大

http://ha.people.com.cn/n/2014/1129/c351638-23054849.html

问题思考:

毛泽东、周恩来、习近平虽然生活的时代不同,但他们都抓住了人生的机遇。为什么他们能抓住历史机遇呢?

案例评析:

在汉语中有许多成语形容机遇,如机不可失、百年不遇、千载难逢等,都是形容机会难得,不可错过。这里的机遇,我们可以理解为有利的时机或者境遇。把握机遇则是抓住了事物发展的最佳时机,这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前提。

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很多机遇,关键是你能否抓得住。机遇是属于每一个人的,但是,你若不能及时地抓住它,它就会转瞬即逝。生活中,经常有人会抱怨自己生不逢时,一生没有好的机遇,其实,机遇就潜藏在每个人的身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在我们的成长路上,一个个机遇都摆在我们面前,但在机遇的背后往往也隐藏着一个个的挑战。毛泽东、周恩来、习近平之所以能够把握住时代机遇,是因为他们有远大的理想,勤于学习,勇于实践。

2014年5月4日,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 充分肯定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后,讲道:“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新时代呼唤新青年,希望我们大学生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机遇,在放飞梦想,铸梦、圆梦中肩兹砥柱中流之社会国家责任,在激扬青春、开拓人生、奉献社会的进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

教学建议:

此案例可在绪论“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教学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