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5】记以国为重的大国工匠徐立平

【案例5】记以国为重的大国工匠徐立平

几十斤重的密封堵盖一打开,刺鼻的气味立马涌出来,这是火炸药的味道。火炸药异常敏感,一丁点磕碰,甚至衣服磨擦出静电,都可能瞬间引爆,几千摄氏度高温中蘑菇云腾起,人就“灰飞烟灭”了。

这是国家一级危险岗位的“日常”,身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航天发动机固体燃料药面整形组组长,徐立平的工作就是带领同事,给固体燃料发动机的推进剂药面“动刀”整形,以满足火箭及导弹飞行的各种复杂需要。

30年来,在这个全世界都无法完全用机械代替手工操作的岗位上,徐立平忍耐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危险与寂寞,以精湛技艺和过人胆识“雕刻”火药,将一件件大国利器送入云霄,从航天“蓝领”一步步成长为以国为重的大国工匠。

徐立平的手艺也不是生来就有。他进厂的第一课,师傅就带他见识了点火试验。“巨大的轰鸣声,窜出的火苗,腾起的蘑菇云”成为他一生难忘的记忆,也使他下决心规避危险,胆大心细,勤学苦练。练秃了30多把刀,他的手越来越有感觉,一摸,就知道如何雕刻出符合要求的药面,特准。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徐立平整形的精度,不超过0.2毫米,2张A4纸的厚度,“一把刀”堪称完美。

位于西安市东郊的航天科技四院的发动机整形厂房四周空空荡荡。每天他们面对的就是大大小小的固体发动机。偌大的厂房里,每次作业最多只有两个人在现场。一干就是一整天。只要上班,危险就无时不在。一位工友在给一台直径仅碗口大小的发动机做药面整形时,因刀具不慎碰到金属壳体,瞬间引起发动机剧烈燃烧,工友当场牺牲,这成为徐立平多年不愿提起的痛。

刀惹的祸还得从刀上想办法。徐立平和同事们琢磨着要改进出更好用、更安全的刀具。他们一块去西安都城隍庙,从木匠的刀具上寻找灵感;在厂房一遍遍试验,摸索设计参数;回到家像“着魔”一样,在纸上涂涂画画,不懂的就问厂里的老师傅。一天晚上,徐立平看到儿子用削皮机削苹果,他突然有了灵感。第二天一上班,就带领大家设计、加工,反复调整刀片角度。经过不断修改完善,一套半自动整形专用刀具诞生了,切削,称量,废药处理一气呵成。就这样,经过不断摸索和实践,徐立平根据不同类型的发动机、整形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部位,设计、制作和改进了几十种刀具,其中9种申请了国家专利。

那台半自动整形专用刀具,被命名为“立平刀”。

徐立平的家庭是一个航天之家,全家11口人除了3个上学的孩子外,都是航天人。

“三秦楷模”“大国工匠”“感动中国”“中华技能大奖”……当荣誉纷至沓来,默默无闻的一线工人,一夜间被推到“聚光灯”下,意外多于激动,压力大于兴奋。

“航天系统里,像我这样的人很多,我还是更适合默默无闻。”徐立平最想做的,还是和同事们一起钻研机械化药面整形技术,“我希望有一天,我这个工作能被机器完全替代。”

当威严的国之重器方阵出现在电视机阅兵画面中,当神舟飞船承载着航天强国梦遨游太空,当长征火箭托举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孩子们激动地欢呼起来:快看,这是爸爸他们造的!而一旁的徐立平,泪水却在眼眶打转,母亲看到了,妻子也看到了……但没人问他为什么,这泪水不仅仅是激动,更饱含一个个航天人太多的责任与付出,唯有他们懂得。

案例来源:新华网/“雕刻”火药30年 航天工匠“一把刀”——记以国为重的大国工匠徐立平

http://www.xinhuanet.com/2017-03/27/c_1120704996.htm

问题思考:

我们做的工作未必是最初的心头所爱,我们又当如何处之?

案例评析:

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传统,敬业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主张人在一生中始终要勤奋、刻苦,为事业尽心尽力。他说过“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等话。北宋程颐更进一步说:“所谓敬者,主之一谓敬;所谓一者,无适(心不外向)之谓一。”

敬业精神是一种基于热爱基础上的对工作对事业全身心忘我投入的精神境界,其本质就是奉献的精神。具体地说,敬业精神就是在职业活动领域,树立主人翁责任感、事业心,追求崇高的职业理想;培养认真踏实、恪尽职守、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力求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努力成为本行业的行家里手;摆脱单纯追求个人和小集团利益的狭隘眼界,具有积极向上的劳动态度和艰苦奋斗精神;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和务实苦干精神,把对社会的奉献和付出看作无上光荣;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以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和调控职业行为。

教学建议:

本案例可在第四章第一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教学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