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7】尼泊尔撤侨的“中国速度”
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一场浩劫袭击了中国紧邻的尼泊尔。地震发生以后,伴随着各国紧急救援行动的开启,我国也在为当地遇险的中国游客和侨胞祈福和提供力所能及的救援。
4月27日,一条微博在网络走红,太多网友为之感动振奋。微博全文如下:在成都双流机场,乘坐川航3U8720航班的游客从机场里走出来,等待接机的亲人和朋友已经迫不及待,一直望向出口。不少乘客一出闸口便和亲人相拥,脸上的表情有后怕也有庆幸。据了解,川航3U8720是尼泊尔地震发生后加德满都机场第一班起飞的国际航班。
这架4月26日归来的中国航班载满了安全回国乘客的激动。有位乘客说:“当时,尼泊尔机场门口堆了各国人,管理人员就喊:只有中国人能进来,只有中国人!”一位网友就此写下一句流传甚广的话:“虽然中国护照不能带我们去很多地方,但在关键时刻,祖国能带我们回家!”
撤侨就是一个国家的政府通过外交手段,把侨居在其他国家的本国公民撤回本国政府的行政区域的外交行为。随着中国公民每年出国人数的增多,伴随着国家的强大,政府更重视也更有能力去保护境外的公民和企业。
这样的例证不胜枚举。从2006年到2011年,中方先后通过包机等手段从所罗门群岛、黎巴嫩、汤加、乍得、海地、吉尔吉斯斯坦、埃及、利比亚帮助数千侨胞撤离,甚至动用了军机。2015年2月在也门撤侨行动中,一艘中国战舰加入其中。在这些跨国撤侨行动中,中国还积极参与救助别国遇险公民,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面对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中国不断交出的漂亮答卷,既展现出快速崛起的中国对保护国民的自信和能力,更是在全球范围内肩负大国责任的生动例证。这是中国制度优势和全球崛起使命双赢的结晶——每当国内外出现重大天灾,面对世界关切乃至挑剔的眼光,从国家领导人到寻常百姓,以集体的名义,快速汇聚成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心洪流;从整合资源到全面救助,体现出惊人的效率,为国家和民族增添充满自豪的光芒。
案例来源:人民网/尼泊尔撤侨的“中国速度”
http://www.people.com.cn/n/2015/0429/c347407-26927133.html
问题思考:
如何认识国家与个人的关系?
案例评析: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国家和个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国就没有家,就没有个人。国家的强大与否直接关系到个人的命运前途。不管是现在还是可预见的未来,民族国家仍然是国际社会最重要的政治单元,在维护民族国家的利益方面具有第一位重要的意义,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越是危难的时刻我们越能感受到祖国的重要性,越需要祖国的保护和支持。因此,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始终把个人和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把祖国的荣誉、尊严和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教学建议:
此案例可在第三章第二节“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教学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