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翠青山别样美

2.苍翠青山别样美

5月16日下午,我们从北京飞到四川万州市后,马不停蹄驱车奔向200多公里外的城口县。在距离县城60公里的路段上,我们穿越了20多个隧道,其中最长的一个隧道——白子山隧道长达6.7公里。驾驶员介绍说,到县城67公里的这段路以前都是盘山公路,2013年,按照一级公路的标准,国家投入50个亿建成通车。此时,我不禁想起了唐代诗人李白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诗。

当晚我们采访了城口县林草局局长江成敏。他介绍说,自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以来,他们始终把退耕还林还草作为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头等大事,不断探索退耕还林还草的新模式,确保退耕还林“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不反弹”。

经过两轮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城口县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取得了显著成果。2000年至2018年,全县退耕还林完成131.5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59.5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64万亩,封山育林8万亩,涉及全县25个乡镇街道,204个村(社区),3万多户农户,13万多人。到2020年,全县的森林覆盖率达到72.5%。

这么高的森林覆盖率在全国县级区域内也是数得上的。

5月17日上午,我们来到距离城口县城33公里的高观镇,与镇党委书记高仁茂、施礼村支部书记向辉、双竹村支书王茜、东升村支书徐加燕、涓溪村支书彭书章、川鲁林业公司董事长马明、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谢发涛就村镇开展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及村民的生活收入情况进行了座谈。

高观镇有11个村,52个居民小组,村民1.1万人。2019年全镇实现了脱贫摘帽。

高仁茂说:“20年来,我们镇按照人口下山、产业上山的原则,实施了两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即25度以上的坡耕地还林还草,高山上的村民整体异地搬迁到山下,异地安置率达到80%。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其成效尤其明显。体现在:一是山绿了水清了,生态环境好了,全镇的森林覆盖率达到72%以上;二是发展林产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我们在林中套种核桃树,全镇种植核桃树有3万亩。有2千多农户通过种植核桃实现增收,人均收入在3000元以上。生态价值实现了,为农村产业发展打下了基础,走出一条适合我们镇村发展的路子;三是退耕还林让农民直接增加了收入,国家每年将补助直接发给退耕还林户;四是将农村劳动力解放出来了,山区农民靠山吃山的能力不强,村民70%的收入来源于务工。”

今年36岁的施礼村支书向辉,2008年自重庆大学毕业后,就在社会上创业,2013年回到村里发展乡村旅游,2015年当上了村干部,2016年任村支部书记。谈起村里的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他感慨地说:“两轮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我们村有8800多亩地实现了还林,现在真切地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丰富内涵了。”

是啊!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国家给村民发放补助粮、补助费保证了村民的基本生活。通过大量种植经济林,吸引企业,大量的专业合作社出现了,既提高了产量,又提供了就业岗位,特别是异地搬迁的村民都能通过务工增加收入。还有就是发展林下经济,种植中草药、养殖山地鸡、搞农家乐等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基础。

重庆市退耕还林管理中心主任龙秋波是地道的城口人。她说:“20世纪80年代大量地砍伐树林,到1998年时,县城附近的山上基本没有树了。通过两轮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城口县的森林覆盖率有较大的提高。截止到2020年底,重庆全市退耕还林还草面积达到1268万亩,森林覆盖率为52.5%,比1998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的20.98%,提高了31.52个百分点。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产生了非常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潼南的柠檬,乌山的脆李,忠县的柑橘,梁平的柚子、竹子,奉节的油菜,城口的核桃等林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同时也将农民解脱出来,可以外出打工,提高了收入。”

花香自有蝶舞,水阔自有鱼跃。美丽生态建设,不仅改善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而且正在影响着人们生存与发展的现在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