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帽专家”黎志恒
黎志恒是个做事效率很高的人,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他个头不高,貌不惊人,但在甘肃省自然土资源系统被称为“奇人”。从下乡知青到招工,从招工到转干,从技术员到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从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到总工、院长,长期从事水工环地质专业技术工作,从野外几十年摸爬滚打中积累了非常丰富的野外地质工作经验,对河西走廊水文地质事业情有独钟,对地下水科学有着独特的看法和研究,曾主持和参与了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黄河治理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之“典型城市及工矿区水资源保证程度分析”子专题研究,以及地矿部组织的属于“西北特别找水计划”项目的“额济纳平原地下水勘查与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等国家及部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从2000年起,他担任甘肃省发改委、省建设厅、省国土资源厅等单位的工作人员,是全国地质灾害防治专业方面的专家组成员,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甘肃省第一层次领军人才、兰州大学兼职教授、国家减灾委专家委专家、甘肃省政府应急管理专家委员会成员、甘肃地质工程及地质灾害防治首席专家之一。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毗邻川北的甘肃甘南、陇南两地亦为重灾区。黎志恒身为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院长、省国土资源厅专家组组长,立刻动员全院进入应急状态后,立马奔赴灾害现场。在抢险救灾的40多天里,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2200处,提出科学处置方案,使41万群众安全撤离,完成评估安置点647处。在灾害现场,他作为省抗震救灾专家向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和专家咨询委员会提交了12条应急处置措施建议,其中9条被采纳。那些天,他一身泥土、一脸灰尘、一双球鞋、一顶草帽,彻头彻尾变成了一个土老帽儿。可是每当各级领导来视察,救灾前线指挥部总点名让他汇报,因为他专业精湛、熟悉情况、快言快语。人群中,他个头不高,长相平平,省长几次点名,叫不出他的名字,干脆喊他“那个戴草帽的专家”。从此,“草帽专家”成了省长送给黎志恒的一个绰号。2010年这个“草帽专家”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回说1997年5月,黎志恒和同事刘宝亮听到“月牙泉告急”的消息后,从额济纳旗去阿克塞县联系业务的途中,主动到月牙泉“看个究竟”。这一个“主动”,让敦煌方面紧紧抓住他的手,再也不松开。近20年来,月牙泉不停地被“诊治”,但似乎没有开出最佳“处方”。听了黎志恒的一番话,他们抱着有病乱投医的心态,急迫要求为月牙泉“把脉开方”。
三天后,黎志恒向时任兰州水文中心主任的张延中作了汇报。军人出身的张延中思考一分钟后,痛快地说:“好事!拯救月牙泉,就是拯救敦煌,拯救敦煌,就是拯救甘肃的旅游名胜古迹,就是拯救中国古丝绸之路上的明珠。”后经中心党委研究,立即成立了以黎志恒为第一项目负责人、高级工程师邱蔓为第二项目负责兼技术负责人的项目组,于1997年夏天开赴敦煌展开野外调查工作。此项工作的细节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中另有叙述。
有人这样形容黎志恒的工作生活状态:白天他像一个风车一样在办公室、会议室、野外现场、答辩会场来回转动着,晚上大半夜地伏案研究及编写、审核技术报告。连续在高风险高压力高负荷的状态下运转,年近六十的他,身体严重抗议:颈椎病、心脏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缠绕一身。
2015年9月12日,我们在敦煌见到范存时,范存不无感叹地说:“月牙泉因黎志恒而生动,因黎志恒才灿烂,倘若不是黎志恒的参与和坚持,月牙泉的命运将会改写。这是月牙泉的幸运,敦煌的幸运,也是黎志恒的光荣,是地质人的荣耀。我常用又红又专形容黎志恒,因为我认为这样形容才最确切。他是一个志存高远的实干家,比如月牙泉的拯救治理,前人有过很多失败的教训例子,当时敦煌市四大班子成员也持有不同观点,甚至有很多国家级大专家也持反对意见,还有一些社会名流抱观望态度,风言风语不停地吹进他的耳朵。在多数人不看好的情况下,在缺钱缺技术的初期,最需要支持的关键时刻,时任中国水勘院副总工程师的李文鹏博士和黎志恒站在一起,与有异议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反复交流沟通,坚持他们自己‘游说’,找钱也要做,最终得到了敦煌市政府、中国水勘院和国土资源部环境司的支持。”说到这里,这个一头华发的大男人哽咽了。他顿了顿说:“在最困难的时期有五个人不能忘记,第一个是时任敦煌市代理市长的包东红,第二个就是黎志恒,另三个是原中国水勘院院长曲兴元、副总工程师李文鹏博士和科技处处长武选民,是他们力排众议鼎力支持,并为此在以后的几年中还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这种敢于担当的精神让我非常感动。尤其黎院长,当月牙泉的应急治理告一段落后,一般人见好就收,不再挂怀,可是他没有放下,咬定青山要在治本上下功夫。他见到月牙泉治理工程显现的成效比我们敦煌人、月牙泉人都高兴。”
我们在兰州见到黎志恒时,他很疲惫,眼圈黑黑的,脸色蜡黄,左腿一瘸一拐的,样子很让人怜惜。黎志恒不仅把自己的一生完全奉献给地质事业,也引导独生子学了地质专业,成为第三代地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