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补一课
我问永生,什么是第三纪冰川期?永生让我去百度。我说那个太专业,有通俗点的不?
永生一本不正经道:“那我可随意发挥啦,这么说吧,地球原来是个球,总共变成过三次冰球,历经四次冰川期,也有说五六次的,反正学术上的事儿咱就不掺和了。从六亿年前震旦纪大冰川期开始到恐龙灭绝,划分了大概十几个纪,比如寒武纪开始有了有壳生物,泥盆纪开始有了鱼类和森林,石炭纪早期四足脊椎动物开始出现,这时就是第三纪冰川期,中华秋沙鸭祖先在这个时期生活过。到二叠纪大灭绝事件,百分之九十九的生物都消失了,中华秋沙鸭就是那没消失的百分之一中的一个。”
“哦,能繁衍到今天真是不容易,二叠纪比有恐龙的侏罗纪、白垩纪还早。那奥陶纪、寒武纪、志留纪又是咋回事呢?”
“我哪知道,我又不是大百科全书。”永生怒道。
“哈,不懂了吧?这个我给你讲,有部电影叫《冰河时代》,里面讲的植物有苏铁、银杏、蕨类树,动物有猛犸象、大蜻蜓,哎……那行,还是说秋沙鸭吧。”
中华秋沙鸭(学名:Mergus squamatus)为鸭科秋沙鸭属的鸟类,俗名鳞胁秋沙鸭,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嘴形侧扁,前端尖出,与鸭科其他种类具有平扁的喙形不同。嘴和腿脚红色。雄鸭头部和上背黑色下背、腰部和尾上覆羽白色;翅上有白色翼镜;头顶的长羽后伸成双冠状。胁羽上有黑色鱼鳞状斑纹。
看了无数遍百度百科,对这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朝鲜、缅甸、泰国的宝贝还是搞不太清楚。据说有一个英国人于1864年在我国采到一个雄性幼鸭标本,因它脑后的飞羽像清朝官员帽子后面的花翎,故定名为“中华秋沙鸭”。又说它是“第三纪冰川期后残存物种,中国特产稀有鸟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国际濒危动物,入濒危物种和世界濒危鸟类红皮书,比扬子鳄还稀少,和大熊猫、华南虎、滇金丝猴齐名的国宝,全球仅存不足1000只”。
大熊猫当然珍贵,这个谁都知道,人家是国际范儿,中华秋沙鸭能和它放在一起比肩,也难怪永生这么感兴趣。
在鸟类分类学上有雁形目鸭科秋沙鸭属,共3种。其中斑头秋沙鸭是旅鸟,个体相对小,普通秋沙鸭也是夏候鸟,个体大到六七十厘米,而中华秋沙鸭最珍稀。据赵正阶先生编写的《中国鸟类志》上描述:
中华秋沙鸭繁殖地在西伯利亚、朝鲜北部及中国东北小兴安岭、带岭永翠河、汤旺河、南岔河、长白山、泰来、红花尔基。它们于每年4月中旬沿山谷河流到达山区海拔1000米的针、阔混交林带。
《中国鸟类志》上这样记载秋沙鸭孵化期:
4月初到4月中旬产卵,通常1天产1枚,产最后1枚时常间隔1天。年产1窝,窝孵数8—14枚,平均10枚左右。……雌鸭在产完最后1枚卵后开始孵卵,孵卵期内每日坐巢时间很长,除中午出巢约1小时,雌鸭每日外出觅食的时间比较稳定,孵化末期有一定波动。影响觅食行为的主要因素是天气,晴天觅食时间较长,外出次数也较多。每日清晨和午间觅食活动频繁,并集中在1天的2小时之内。其余时间都在孵卵,孵卵期为28—35天。每年开始产卵时间的日期同当年气温回升的快慢有关。雏鸟出巢时,由亲鸟带领跳出洞口,进入水中,成家族群活动。
那么它们越冬情况怎么样呢?多年观察的研究者们给出这样结论:
中华秋沙鸭在中国广有越冬记录,但分布点零散,且多为小群或零星个体,很少在同一地见到10只以上的个体记录。1989—1990年冬季水鸟调查共记录28只,其中江苏盐城6只、高宝湖17只、洞庭湖4只、丹东1只;1990—1991年共记录20只,其中兰州4只、江苏滩涂12只、洞庭湖4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个别地点发现有中华秋沙鸭的越冬群体,但缺少持续性观察结果。安徽、山东、辽宁、吉林是近几年来新发现的中华秋沙鸭越冬地。安徽主要见于肥东,山东主要见于荣城、长岛及沿海一带,吉林和辽宁见于鸭绿江。21世纪初在赣东北的弋阳、婺源相继发现中华秋沙鸭的较大越冬群,总数量至少超过100只,且数量和分布地点相对保持稳定。两地记录到的最大数量分别超过该种全球总量的1%。
“你记录它们是要干吗呢?”我忍不住再问永生。他笑而不答。
尽管我也知道记录的意义,尤其是记录野生动物生活对生态研究意义非凡。问题是野生动物不会像植物那样任你摆布,尤其是中华秋沙鸭,它们一见到人就飞得老远。